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由三人分享,遗憾的是,获奖者中的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在用自己设计的树突状细胞免疫疗法与胰腺癌抗争4年后,已于9月30日不幸去世。斯坦曼获奖给我留下诸多启示。
1.诺奖需要时间的考验,沒有规律可循
翻开诺奖历史名册,我们不难发现,“少壮功成,白头名就”者比比皆是。斯坦曼早在1973年就提出了树突细胞的概念,但这一伟大发现在早期很少有人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他坚持研究,多年以后科学界才普遍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直到2007年授予他包括美国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在内的一系列国际大奖。从1973年至今,光阴已经流逝了近40年。
2.必须有前无古人的创新成果
斯坦曼的获奖成果无疑是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典范,是创造性天才的表达。他的发现不是偶然得之,而是长期对这个问题关注、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国人常抱怨诺贝尔奖评选制度对我们不公平,在其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不公平”事例。例如,吴健雄与李政道、杨振宁一道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原理,后两人从理论上提出了这个原理,前者是从实验中证明了李、杨二人的理论。最后李、杨二人因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健雄却落选。这说明,要获得诺奖必须有完全创新的成果。
历史上,国人曾有过与诺奖近距离的接触:伍连德对扑灭东北肺鼠疫的贡献、鈕经义等首先人工合成胰岛素等,皆因同样原因落选。
3.不争名利是做科研的最高境界
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斯坦曼获奖提示我们,只有像水那样,惠泽万物、不争名利,才能在艰苦的科研之路上坚持走下去。历史上每一位获奖者其科学生涯、成长经历无不包含着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执着追求的高尚情怀。
斯坦曼的女儿亚历克西丝接受采访时说:“父亲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荣誉满怀期待,但沒能坚持到自己领到这份荣誉的那一天。”斯坦曼终身追求诺贝尔奖,绝不仅是为了获奖,这个奖只是激励着他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永不失去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动力与热情,直至生命终结。
(作者系湖北省监利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