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我国北方和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降温(寒潮)天气,降温幅度一般有6~10℃,局部地区降温超过20℃,淮河以北地区最低气温都低于0℃。同时,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雨雪天气,东北中南部、华北出现今年10月以来首场降雪。11月1日,北京出现了1987年以来最早的初雪,比常年(11月29日)提前了近一个月。同时,与我国北方同处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地区,也多次遭受强冷空气和暴风雪袭击。据资料统计,北京此次降雪为历史上第三早的初雪。第一早初雪出现在1960年10月26日,第二早初雪出现在1987年10月31日,2007、2008年的初雪均出现在12月10日。
厄尔尼诺使北半球提前入冬
今年北半球一些国家提前进入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调整和厄尔尼诺事件。监测结果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自2009年6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由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导致今年10月以来我国天气出现异常。另外,全球变暖也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的大背景。研究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总体使得寒潮冷空气活动减少,冷气候事件总体有减少趋势,但极端强冷空气和暴雪灾害也会突然发生。气象专家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气温较去年偏低,冷暖起伏大,应注意防寒保暖。
寒潮天气的出现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特别是今年寒潮到来很早,人们还未适应气温的剧烈变化,身体机能会出现障碍,引发疾病。而对那些年老体弱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寒冷会使他们感到浑身难受,并引起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据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在冷空气过境后两天内死亡率达到高峰,脑血管疾病多在冷空气过境后的一天和五天各出现一个死亡率高峰,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则在冷空气过境后三天达到高峰。
骤冷让人内分泌失调
寒冷诱发疾病的机理是多方面的。当人体受到过度寒冷刺激时,热平衡系统机能会发生障碍,皮肤中的感热器将冷刺激传给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脑垂体,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这对于适应能力差的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的影响更大。寒冷使人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这对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都是不利的。此外,寒冷易使上腹部受凉。吞咽进冷空气后,还易引起胃肠痉挛。寒冷还能使鼻黏膜的温度及湿度降低,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容易患鼻炎、感冒。寒冷亦可使人体裸露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相对缓慢。皮肤受凉时水分散失较多,常使皮肤粗糙或皲裂、老化。耳、鼻、手指等远离心脏部位,血液供应不足,常发生冻疮。寒冷还可使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沉和血凝时间缩短等。同时,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肾上腺素增加,也能造成血液黏性增加和血凝时间缩短。此时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很高。
身体的四个部位不能冻着
如何预防因寒冷带来的疾病呢?
第一,要时常关注天气变化,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根据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增减衣服。
第二,年老体弱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降雪降温天气是比较容易犯病的群体,要特别予以关注。首先,自己要重视,注意保暖,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营养,适度锻炼。其次,家人最好不要让老人独处,同时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老人一旦发生身体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第三,寒潮天气来临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尤其要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在家里也要注意保暖并增加湿度,注意室内通风。
第四,要注意腹部、脚、脖子、双肩等4个部位不能受冻,否则易引发胃部不适、感冒、脑供血障碍及肩关节酸痛等问题。
第五,在气温很低的北方,要特别注意预防冻伤。出门要戴手套、帽子,穿棉鞋,还要在易受冻的耳、脸、手、脚等部位擦些油脂保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