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常伟 本报记者 刘声东
穿上手术衣,系好口罩,戴上无菌帽,换上专用鞋套……今天上午,记者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认真做着进入手术室采访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0时30分,“全副武装”的记者跟随护士前往位于外科大楼二层的肝胆胃肠病研究所手术室。在那里,一场与病魔的战斗即将打响。
与印象中无影灯下鲜血淋淋的外科手术场景不同,手术室当中摆放着一台两米多高的机器,伸展着4条机械臂;左右两侧的高清液晶屏上,机械手方位、操作效果等情况实时显示,一目了然。
按压,挑拨,游走,分离……机械手在副主任医师刘全达博士的操作下,在患者体内灵巧地做着动作,每一步都精准无误。“这块有些发黑的部分,就是血管瘤。”画面中,病变部分被一点点剥离。
“下刀稍往左一点……”手术过程中,坐镇现场的国内肝胆外科专家、医院副院长周宁新教授,不时提出处置建议。
2007年6月1日,由周教授领衔的国内首家“肝胆胃肠病研究所”在第二炮兵总医院挂牌成立,次年成为全军肝胆胃肠病中心。2009年初,医院引进了世界上型号最新、清晰度最高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其后两年间,他先后创下国内首次运用机器人实施肝胆胰手术、亚洲首例全机器人左半肝切除术等多项“第一”,在该领域一直走在前列。
“现在看到的是被放大过20倍之后的画面,实际操作精度要求更高。”周教授告诉记者,这就相当于让外科医生进到患者的体内实施手术,可以看得更清楚,做得更精确。
下午3时20分,经过近5个小时的手术,长9厘米、宽7厘米的血管瘤被成功摘除,在场医护人员的眼中露出了一丝欣慰。
“219”,这是记者在手术记录上看到的数字。短短两年时间,这个医院肝胆胃肠病研究所已经成功实施了219例机器人微创手术!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重获新生的鲜活生命,也是一曲曲“姓军为兵,无愧百姓”的赞歌。
(解放军报北京9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