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少数民族医药传承 不容乐观

2018-12-13 19:13:42浏览:99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医技医术是民族医学传承的精华所在。相对于中医名老专家的学术传承,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医技医术传承中存在一
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医技医术是民族医学传承的精华所在。相对于中医名老专家的学术传承,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医技医术传承中存在一些独特的问题,从文化背景、传承习俗、知识保密、语言障碍、民族医学理论体系间的差异、民族医药科研状况到地域因素影响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各民族医药名老专家掌握的医疗技术和学术思想是民族医药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无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对民族医药名老专家医技医术的传承是当前民族医药发展的首要任务。民族医药与中医药相比,在名老专家经验传承上存在更多困难,对民族医药名老专家传承研究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口传身授为主 强调个体经验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关心和扶持民族医药的发展。但目前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仍处于落后和濒危的状态,传承现状并不乐观。由于传承人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普遍存在后继乏人、医疗技术亟待继承、医疗经验缺乏整理的严峻局面,大量民族医技医术正在因一些老专家的离世而失传。藏医专家措如次郎大师、向·初称江楚活佛,蒙医白宝玉,维医斯拉吉艾合买提·阿不都拉,傣医波燕等专家近年相继离世,对继承弘扬民族医药事业都是巨大的损失,更突显了抢救性传承的紧迫性。

  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具有类似的传承特点,即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以口传身授为主,强调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型的学习方式。其传承主要有4种方式,即祖传、师传、自学和学院教育。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传承模式不同,各民族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藏医受佛教文化背景影响很大,著名的藏医专家大多早年在寺庙学习藏医,与此类似的还有傣医。祖传和师传则是侗医药、苗医药、彝医药等的主要传承方式,朝医的文化背景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其传承方式也与中医最为近似。

  以前自学和学院教育在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技术传承中只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发达的西方医学以及学院教育集体教学模式的普及,冲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弱化了个体教学模式,这使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经验传承濒临严重的断层危机。

  传承习俗与技术保密问题凸显

  相对于中医来说,民族医药的传承受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影响更大,其技术保密问题也更为复杂。以藏医为例,老师对徒弟的挑选和教授非常重视其德行,在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中,有专章讲述择徒的问题。由于民族文化特征,民族医药传承普遍注重内外亲疏,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许多祖传秘方也只传授给直系血亲。如按照老藏医的习惯,祖传秘方只传家中男子,如果没有传承者,就会随着老藏医的圆寂而失传。 

  近年来,民族医药技术保密问题逐渐凸显。过去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仅民族医药中的许多富有价值的古籍抄本、良方秘方流失在外,而且对知识产权重视之后,也使很多民族医药名老专家对于自己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和技术经验秘而不宣。这些好的技术经验和验方得不到推广,导致有些技术经验已经失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尊重为主的原则,但要对部分名老专家进行适当的劝说,对部分保密医技医术遵循分步公开、分级保密的原则。

  医案整理存在语言障碍

  少数民族因支系繁多且分布地域不同,很多民族没有统一的语言,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有些少数民族如侗族、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医技医术的延续只能凭口头传承或借用其他民族文字记载,这给民族名老专家医技医术的整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民族医学各自有自己的名词专业术语,使医案整理存在障碍。对此,我们只能通过聘请专业翻译人员,制定针对民族语言的信息技术方案等方法加以弥补。

  此外,对于民族医药专家传承研究中涉及的名词术语,应该力求标准化,统一名称或编写名词术语使用指南,以指导研究者规范化地整理及总结。对于口头传承的医技医术,应该借助现代化设备,对老专家的诊疗过程进行录音、拍照或摄像等,或者由其继承人对专家诊疗医案进行文字记录和总结。

  理论体系差异较大 科研基础薄弱

  我国56个民族中,具有特色医药理论体系的有十几种。各民族医药都有各自的理、法、方、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在病名、证型、药物名称、用药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如藏医学对“隆”、“赤巴”、“培根”的认识,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综合性的系统分类,它类似于中医药所说的风、胆、痰,但又非中医学所能尽言,它是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这些差异给我们整理医案,采集数据与管理,乃至后期的疗效评价及优势评价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对民族医药专家进行深入、反复的访谈,包括对其继承人访谈的基础上,在整理资料进行汇总及创建信息采集系统时,在借鉴中医药信息数据库模型的同时,更加突出民族医药特色理论体系及优势。

  由于各民族医药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民族医药名老专家医技医术的继承与研究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民族医药临床科研工作中,藏医、蒙医发展遥遥领先,其他民族医学科研机构相对比较薄弱。而且由于民族医药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加之部分民族医药名老专家及传承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应的在医技医术的整理、总结方面有所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对那些学术上后继无人、医疗技术无法传承的老专家优先进行抢救性传承工作,引进科研人才、引进继承人,增加资金支持或者延长研究周期等,以确保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宝贵医技医术、宝贵医疗经验得到传承、推广和临床应用。

  地处偏远 交流不便

  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大多分布在西部边疆地区,一些名老专家也居住在边远地区,给传承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研究者应该深入到名老专家的居住地,充分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医药的理论渊源及形成背景,把握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于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情况,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和先进技术,可多采取通信及网络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为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经验传承提供较为优越的条件。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一名严重病态肥胖症患者获救

上一篇:

南京军区第174医院开展计划生育“三关爱”活动纪实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