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由于对肝癌高危人群、早期诊断等方面的意识尚有不足,大肝癌(最大直径大于5厘米)仍是临床常见的肝癌类型。
肝癌生物学特性认知更新
从生物学特性看肝癌是近年来对肝癌认识上的飞跃。传统观点认为,在肝癌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侵袭性强、转移潜能高的细胞由少变多,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浸润转移的发生率就越高。由此认为,直径大于5厘米的肝癌常伴有癌周浸润和/或其他部位的转移,不适合局部治疗。
现代研究显示,肝癌的生物学特征在原发瘤阶段即已定型,且不随其发展而发生改变。侵袭转移能力强者,早期易发生微静脉转移,虽然癌灶体积不大,但也不一定适合射频消融等治疗;反之,侵袭转移能力弱者,在生长过程中不易发生微静脉浸润转移,即便是癌灶较大,病变也较为局限,适合局部治疗,且容易获得满意疗效。
上述认识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质疑了应用瘤体大小规范局部治疗适应证的传统观点,奠定了孤立性大肝癌可应用射频消融获得满意疗效的理论基础。
射频消融治疗手段花样翻新
射频消融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治疗肝癌的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射频电流使癌组织中的离子高速振荡,产生105℃左右的温度来毁损癌组织,被认为是肝癌局部治疗的代表作,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射频消融在大肝癌治疗中出现了不小的进展。
首先是联合应用经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肝癌最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是动脉血供丰富,这些丰富的动脉血管可将消融灶内的热量带走,影响射频消融效率和疗效,大肝癌尤其如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射频消融前应用经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可有效降低肝癌内动脉血供,提升射频消融的效率和疗效。另外,预先行介入栓塞治疗还可以使肝癌组织内填充碘剂,有利于CT引导下布针的准确性。
其次是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大肝癌常与膈肌、胆囊、结肠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采用经皮穿刺路径有难度,且易发生重要结构损伤。对于这种情况,腹腔镜下射频消融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直观和全面的视野,穿刺角度更加自由和适用,安全性也能显著提高。
再有就是重复射频消融的发展。对于大肝癌,一次射频消融难以获得完全消融。现代研究显示,短期内重复射频消融,大量自身抗原成分再次入血,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可使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明显增强。
射频消融的治疗设备也在不断发展。传统射频消融系统的单点消融灶最大直径为5厘米,需要时间至少为15分钟。若要治疗直径为7厘米的癌灶,则至少需要6点叠加消融,花费近两小时的时间,才能达到完全消融。现在,单点消融范围为7厘米和单点消融时间仅为12分钟的射频消融系统已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大肝癌的消融效率。
临床研究显示可获满意疗效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大肝癌通过联合应用射频消融和介入栓塞,可获得满意疗效。Takaki等总结了20例大肝癌联合应用射频消融和介入栓塞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2%和28%。Seror等总结了26例大肝癌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随访3~36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显示,1年和两年生存率分别为68%和56%。提示对于直径为5~9cm的大肝癌,应用射频消融,可以安全地获得完全消融。近12年来,笔者对射频消融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价值也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大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系列措施,部分成果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
总之,相当一部分大肝癌虽不能够通过手术切除治愈,但对于仔细选择的大肝癌,通过射频消融治疗,仍有望获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