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至18日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世瞩目。有数以万计的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等机构的代表参加这次大会,其中包括一百多位世界各国领导人。
各国有识之士都已意识到,气候变化不仅会带来干旱、洪涝、水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等问题,还会导致疾病谱的变化,并改变疾病的传播方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天气与健康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观察到疾病流行与自然现象有关,与神、魔鬼无关。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采用流行病学等方法,观察不同季度和月份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这些研究显示,一些疾病在有些季节或月份病例多,而在另外一些季节或月份病例少,表明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气候间存在相关性。
哪些病与天气有关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天气与疾病发生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显示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象/气候相关,包括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某些传染病在特定季节发病已为人们熟知,如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研究人员对山东省27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发病高峰主要在7月中旬到9月中旬,8月中旬发病例数最为集中,这与七八月份是山东多雨季节密切相关。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蚊虫的繁殖季节自然就成为相关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在非传染病方面,目前报道与天气相关的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精神与心理疾病等。研究人员对齐齐哈尔市区全人口的调查显示,出血性卒中冬春季多发,缺血性卒中春夏季多发,急性心肌梗死冬春季多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相关气象因素是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尤其是这些气象因素骤然变化时更为明显。来自广州的报道显示,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支气管哮喘)的发病都有特定的高发病季节,与平均气温、平均湿度、风向等气象参数关系密切。一项北京的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发病受同期旬气压极大值、旬气温极高值、旬平均相对湿度和旬降水量的影响最大。来自南宁市的研究结果显示,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小儿腹泻在气压高、气温低、日温差较大、湿度小的秋冬季高发。另有报道显示,春夏季是精神分裂症的高发季节,低气温与子痫发病明显相关。
笔者对气象和气候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也发现,冬天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数约是夏天的2倍,气温与出血的发生呈负相关;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异程度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相关性更强。因此,可以看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在天气剧烈变化时“扎堆”的临床现象。
天气影响人体各种感受器
尽管特定的气象/气候条件可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已有较肯定的结论,但各种气象因素究竟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并不十分清楚,其致病机理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气象因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人体各种感受器,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变人体的功能状态,降低抗病能力,最终诱发或加剧疾病。气象因素致病机理的研究目前尚受到不少限制。
在天气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中,最为诱人的莫过于建立基于气象数据的疾病发生预测预报模型。一个准确而可靠的模型,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但要根据气象数据建立人类疾病发生的预测模型却非易事,因为人类活动的微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同样的气象条件下,室内和室外、有无保温措施等将使人体的微气象环境明显不同。不同个体间的体质差异、对气象状态(如寒冷或高温)的敏感程度等都可能影响气象因素对人体的作用结果。气象敏感疾病的发生,实际上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此外,以某个地区气象资料建立的预测模型,也只适用于该地区,推广价值有限。
在当今社会,温室气体排放难以控制,加上人口增长、森林砍伐、土地利用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将是长期的和难以预测的。为此,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迄今为止,该委员会已经发表了4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汇集和评估了世界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研究成果。
花絮
哥本哈根会议排碳4.1万吨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一个关注环保的会议,但这个参与者众多的会议本身就会给当地环境带来不小的问题。虽然会议的组织方建议大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身体力行保护环境,但众多重量级人物的到来还是令当地豪华轿车和私人飞机租赁服务火爆异常。据说,会议期间将有超过1200辆豪华轿车奔走在哥本哈根街头,当地机场在高峰时期也会迎来140多架私人飞机。粗略估计,此次会议期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4.1万吨,相当于英国一个十几万人口城市同期的排放量。
点击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变化。人们常说的全球变暖就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或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们与可再生能源几乎是同义词。可再生能源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生物乙醇等)、地热能、海潮能等。(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