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众多患者享受不到先进技术。技术如果变得不可及,将毫无价值。如何让广大患者尝到先进技术带来的甜头?
问 题
令人震撼的“百科全书”
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使过去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了,原来需要开胸的手术变简单了。为此,我于2002年在北京人民医院和同仁医院开了两个先天性心脏病门诊。然而苦等一年,看了不到10位病人。中国400万先心病患者在哪儿呢?为什么大医院挂着牌子没人来?
2003年SARS之后,安徽太和县中医院院长邀我去谈医院发展,希望帮他们培养人才。我请求李院长:“我在北京看不到先心病患者,你能不能给我召集召集?”“五一”长假我带一个医疗队去义诊,7天来了400多位病人。同行的年轻医生说:“胡老师,我这7天看到了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的百科全书,这是在北京从来没见过的。”
最让人震撼的是,第一,本来可以根治的孩子拖成了不治之症。先心病的治疗,3岁能根治、13岁变难治、30岁变不治,很多人走进了不治之列。第二,这些孩子极少有到北京治病的,因为没有钱。第三,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有个孩子由于先天缺陷导致感染,形成败血症,孩子的父亲还是副镇长,居然给这个孩子找个女孩结婚“冲喜”。
我们很多年轻医生如果不受到这些触动,就不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
我们不能“隔岸观火”
我们的医疗体系存在问题。这就好像“隔岸观火”,河的一边是突飞猛进的先进技术,很精彩;另一边是众多等待救治的患者,什么也享受不到,很无奈。技术如果变得不可及,将毫无价值。我们研究技术、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成为专家了,但在城里只能等来有限的患者。所以我觉得要发动大医院大城市的专家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去发现患者。
太和义诊之后,我立即开始组织“爱心志愿服务队”,发起“爱心工程”。我希望通过“爱心工程”活动实现三项任务:一是走下去,进行疾病筛查。二是做“加减法”。“减法”是就近就地治疗,方便群众、减少费用;“加法”是从零星做起,整合各方面力量去支持。三是培训医生,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基层不强 无公平可言
作为一名行医多年的医生,我对医疗现状很焦虑。目前,大量优势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且大城市里还是某几家医院高度垄断。大城市大医院锅碗瓢盆“通吃”:常见病“吃”,成熟技术也“吃”,那基层还如何发展?
我们强调健康公平可及,医疗服务公平,这就一定要使基层强。基层不强,就永远不公平,看病难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我觉得一定要在基层形成网络。基层医院最大的问题是技术落后。建医院不难,买设备也不难,关键是技术,如果不把技术带下去,那就是空楼房、废铜烂铁。只有把技术送下去,送的才是“真金白银”,基层才能发展,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对 策
做志愿者是基本出发点
医生做志愿者,是实现医疗公平可及、拉近医务工作人员和广大患者之间距离、解决医患矛盾实现医患和谐的重要给力点。
志愿者章程强调自愿、无偿,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服务。要把这个理念搞清楚。医生能够成长,成为专家,离不开国家培养、社会支持,也离不开患者。我们要学会感恩和报答。要到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患者需要的地方。学会分享知识、分享技术——是分享而不是限制,更不是垄断。只有分享才能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发动大专家做志愿者
要广泛发动医生当志愿者,特别是发动大医院大专家当志愿者。为什么?因为能解决问题。现在各个医院和科室都有医生下去锻炼,但医院绝对不会让大专家长期下去。我了解到,下去的医生是很想干活,但多是基层医生不会的他也不会,而他会的人家也会。大专家下去最受欢迎。我们下去时,将大医院的主任一起带下去,这些都是专家,和当地医生也包括挂职的医生会合一处。这样就能传授技术、解决问题,为当地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行动起来 重塑医魂
我呼吁:医生要感恩报答社会,走出大城市,走出大医院,争做志愿者,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到社区,为患者服务,与基层分享医疗技术成果,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使患者受益,实现医患和谐与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