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强 本报通讯员 肖瑶 |
府伟灵研究团队合影 |
府伟灵指导学生做实验 |
2010年,府伟灵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设施完善的检验科实验室 |
5年来承担课题43项,总经费1380万元,其中包括863科研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迄今为止,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7篇,总影响因子118.667,其中9篇影响因子大于5.0!
北京军区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军区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军区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多名各大医院的检验科主任、副主任,数百位军地检验人才,全部出自这里!
走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这座世界最大的门诊楼,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
穿行在人群中,科技日报记者发现,这里每层楼都有采血或检验窗口。该院每天要接待上万名门诊病人,但每个检验窗口前排队的人却不多。原来,为了方便患者,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增加检验窗口,增加检验人员数量,加强技术保障,该院检验科保证了门诊检验的常规项目可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有了这样的实力,很多重庆本地病人即便是距离稍远,也要来这里看病。
这不,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作为全国开展检验项目最全的检验科之一的该科临床毛收入达1.412亿!同时,该科还获得863重大专项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6项,获得中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软件教学一等奖1项。今年年初,该科荣立集体三等功,同时科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府伟灵教授也荣立三等功。
作为一个辅助性的科室,这样的成绩让很多一线临床科室都感到汗颜!
如果说这些数据还算不了什么,那么下面的这些足以让你震撼!
5年来承担课题43项,总经费1380万元,其中包括863科研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迄今为止,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7篇,总影响因子118.667,其中9篇影响因子大于5.0!
北京军区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军区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军区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多名各大医院的检验科主任、副主任,数百位军地检验人才,全部出自这里!
……
如今,该科已经成为西南医院的一面镜子和一扇窗户。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该院优质高效的服务,看到的是该院精湛的医学检验技术,看到的更是该院和谐向上的精神风貌!
“后进生”的关键抉择
这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但看起来和蔼可亲。坐在一尘不染的办公室里,府伟灵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揭开了检验科走向成功的奥秘。与其说是在听他讲故事,不如说是记者在刨根问底的追问。他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但话少却很精炼。
府伟灵,该科第一个本科生,第一个把临床与检验完美结合的检验医师,第一个带领检验科在科研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人,但更是一个带领科室走向成功的领路人!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如果不是府伟灵在人生关键节点的选择,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
1973年,府伟灵从沈阳参军入伍来到内蒙古。这个祖籍江苏的小伙子虽长在东北,可身上却有着江南人的聪颖。到部队不久,他受父母都是医生的影响,参加了省军区举办的检验技师考试,并成为一家部队医院检验科的技术员。
那家医院很小,检验科就几个人。平时看不出检验科的重要性,但一旦来了急诊病人,检验科的重要性就显现无疑,比如动手术前必须要进行的抽血化验等工作,离开检验科的辅助,正常的临床工作就无法开展。
1978年,军队院校恢复高考,府伟灵向领导表达了要考大学的意愿。可院领导对他说:“你最后考完还不是当医生吗,何必还去考?”于是,他不得不放弃高考的念头。但是,成为一名正规军医,接受正规培训的念头依然没有熄灭,“我不能放过提高自我的机会!”
第二年,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克服了种种困难,府伟灵成为省军区唯一考上第三军医大学的幸运者。就在他考上大学后没过多久,随着部队编制调整,那家部队医院被解散了。
“如果不是我当年坚持要考军医大学,我也许早就成为了一家普通地方医院的检验技师了。”多年后,府伟灵回忆道。
与大多数人一样,好不容易进入军医大学的象牙塔,府伟灵觉得要好好放松一下。那时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毕业后,回去做一名临床医生。既然这么想,他开始在学习和思想上放松了自己的要求,“反正也不想考研。”当时,像他这种思想的人有很多,府伟灵差点成为这种思想的典型。为此,当时的学员队队长专门找到他,做他的思想工作,“你这个思想可不行,必须要有远大一点的理想!”
队长的这句话府伟灵到现在还记得,他幡然醒悟,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198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机缘巧合。时任该院检验科主任魏明竞向学校提出,要从留校学生中挑选一个到从来没有过本科生的检验科工作,以提高科室人才水平,增强科研能力。就这样,有过检验科工作经历的府伟灵分配到了检验科工作。
不过,府伟灵却有些不乐意。他更想到一线临床科室工作。到检验科的第二年,不安分的他就开始攻读微生物学硕士学位,并在器官移植中心做科研课题,在中心的封闭病房当了一年多临床医生。
当时,他的硕士论文题目为“肾移植后的感染与监控”。由于论文出色,该中心以这篇论文为基础,府伟灵为第二完成人,申报并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的后续研究还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以及国外期刊刊登了多篇论文。
1996年,该成果的后续研究获得了“吴阶平医学奖”。府伟灵在科研上迈出了稳健的第一步!
既然留下就要好好干
硕士时所作的研究使府伟灵尝到了临床与检验学科相结合的甜头!但那时的他依然没有下定决心要留在检验科工作。
这不,两年后,府伟灵又考上了著名烧伤专家肖光夏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攻读外科学烧伤专业博士学位。不过,他的博士论文再度以“感染控制”为研究方向,研究了“烧伤后的感染控制”。后来,这个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以“烧伤内源性感染的防治研究”为题目,府伟灵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该项目还陆续获得两个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可以说,那段时间是府伟灵在科研上的高产期和丰收期。庆幸地是,他长期保持了这种科研态势。
这时,府伟灵又面临了一次人生的重大抉择。1996年,他博士毕业刚两年,解放军总医院就向他发来调令,要让他去北京工作。但与此同时,医院的破格提拔令也下来了——任命刚满41岁的他担任检验科主任。
“党委研究讨论都通过了,你还想往哪里跑?”府伟灵笑着说。不过,当时他确实做了不少思想斗争才决定留在这个“三无”科室——没有一篇国际论文,没有科研成果,也没有高素质人才。那时的检验科全年的毛收入才几百万元,也缺乏必备的检验和实验仪器设备,记得当时科室买个3万多元的仪器都得向医院申请很久。
既然下决心留在科里,就要干出个样子,以不辜负领导和老师的厚望!
那时,科里依然没有几个本科生,各项科研条件和规章制度都还不够健全。府伟灵上任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首先从科研和教学做起。1996年,他刚当科主任后就使科室获得了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硕士点。两年后,他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再过两年,临床检验诊断学的博士点被他拿下;又过了两年,临床检验诊断学的博士后流动站也在该科落户。
从那时起,该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才济济的时代,光是府伟灵带过的硕士和博士就有70多人。其中,北京军区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军区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军区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20多名在各大医院担任检验科主任、副主任的都是府伟灵的学生。而科室的骨干成员也几乎都是府伟灵的学生,数以百计的军队检验人才在该科进修学习过。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该院检验科打造成了军队检验人才的孵化器!
府伟灵歪打正着,把临床与检验相结合,带出了一个空前繁荣和强大的科室!
除了科研之外,他还和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波教授等人一起创建了独特的检验医师培训机制。
据了解,检验医师制度在全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为了拓展该科的工作,他们创新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制度,为此做出了有益探索。目前,该科检验人员分为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两种职位职责不同、分工不同。检验技师,即传统意义上的检验员,主要是进行检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而检验医师则具备对检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如今检验报告单里最缺乏的就是对检验信息的深层次分析,而检验医师具备了深层次的分析能力,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很好的弥补了这一临床需要。
该科认为,检验医师培养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把精心挑选的培养对象送到临床科室去学习,以让检验医师了解临床诊疗的流程,让检验医师成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桥梁!
经过多年的磨砺,府伟灵也成为世界感染控制联盟常务委员、全国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全军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如果说该科是一颗大树,那么府伟灵就好比是这颗大树的根,源源不断地向树干、树枝、树叶输送着养分!
科研大奖妙手偶得
2010年,“医用生物传感器检测理论及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这个项目当初的立项经历可以说是相当偶然。
1998年,府伟灵带着学生正在做“抗内毒素基因工程抗体”研究。可国外一个突如其来的研究发现严重干扰了研究进程。那年,国外有研究表明,内毒素引起的脓毒症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内毒素就像是一个淘气的孩子放了把火就跑了,真正引起机体发病机制的是多种因子引发的级联放大反应,这时抗内毒素抗体对这些感染就用处不大。但如果转入细胞因子研究,就会偏离临床检验的学科发展道路。
经过慎重考虑,课题终止了,但府伟灵却没有中断对临床检验学的探索。他很快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把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相结合,以快速检测细菌引起的感染。
据了解,检验医学已日益成为临床医学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缺乏原创的检测理论和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大型医院进口检验设备占有率超过80%。此外,现有的检测技术难以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对实验诊断“快速、灵敏、准确”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检测理论、技术和设备。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买别人的仪器、用别人的技术、让患者承担着由此带来的高昂检测成本,所以,我们太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府伟灵说。
于是,他带着研究生一边讨论研究方向,一边写着科研标书,和几十家单位展开激烈竞争,最终拿到了这个“九五”科技攻关课题。
他们认为,生物传感技术将是一个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先进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可望为检验医学的技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突破。其中,压电生物传感器是最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生物传感器。传统的压电生物传感器多应用于气相检测,而生物反应大多发生于液相环境中,因而液相反应系列问题的解决是压电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医学检测的关键。
生物传感器,首先是传感器,这可不是府伟灵的强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在重庆的某研究所可以研制传感器,他就带着还在读研究生的张波等弟子一趟趟的跑,想和他们合作,制作生物传感器。可因为这个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需求量非常小,专门派出人手帮他们研制传感器有些得不偿失。因此,这个所刚开始拒绝了府伟灵的这个想法。但他没有放弃,转而展开了人情攻关,有事没事总往那里跑,和人家“套近乎”。
据张波回忆,那是重庆最热的时候,如果府主任没有空,他作为大师兄就带着几个师弟师妹坐着公交车,天天去这个所“帮忙”。看着热得大汗淋漓的他们,所领导感动了,专门从自己紧张的项目中挤出了几个人到该科帮助研制传感器。
传感器问题解决了,府伟灵带着研究生开始没日没夜的投入科研当中。那些日子里,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凌晨两三点钟才离开实验室。记不清多少次因为实验做到太晚,只能留在实验室过夜;也记不清多少次因为太晚离开实验室,而丢失了自己的自行车。
那段时间成为课题组成员最珍贵,也是最美好的记忆。
最终,他们建立了压电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理论,创立了生物信号识别、增效、传感器阵列化等关键技术,研发了系列检测新设备,为临床检验诊断学提供了新技术与新方法。该项目综合集成生物芯片及传感器技术原理,可以在一张芯片上同时对多个病人进行多种疾病的检测,具有待测样品用量小、检验信息量大、极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检测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据统计,项目共发表论文138篇,其中SCI收录20篇(总影响因子达59.130),8篇影响因子大于5.0。成果已在国内38家医疗单位推广试用,共测试了1万多例临床标本,已将5项专利和相关技术方法转让于一家地方公司,该公司现已建立全套专用生产线。
创新瞄准别人不做的事
府伟灵的办公室里有一双轮滑,记者一直以为是他孩子的。没有想到,这双轮滑竟然是年过半百的府伟灵专用。
自十余年前学会轮滑后,他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晚上,医院里没有什么人了,他就会穿上轮滑,在门诊楼的走廊里,或者外面空地上悠闲地滑着。每年回东北过年,他还会抽时间到真正的冰场上滑冰。除了轮滑外,他还特别喜欢滑雪。
去年去迪拜参加国际会议,会议期间有4个小时购物时间。但是他没有去购物,反而去位于迪拜的世界最大室内滑雪场体验了一把。
如果您单纯的认为府伟灵把运动当作是锻炼身体,那你就错了。现任该科住院总医师的夏涵始终记得几年前府伟灵在海口开会时,闲暇中尝试海上冲浪的事情。在她的眼里,“府主任是一个非常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科研上。”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学科带头人,该科的各项工作才能蒸蒸日上。
近年来,该科始终履行着检验医学的使命:为临床诊断提供真实可信的检测数据。在检验科质量控制工作中,他们率先建立了各项质量控制制度及操作规程,成立了质控及诊断小组,通过国际临床实验室标准认证,即ISO15189体系认证,建立了符合ISO9001及ISO15189标准的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并按NCCLS标准对微生物学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了标准化管理,参照美国颁布的CLI"8实验室管理法案,全面系统地对检验项目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的三个阶段实行了质量控制,报告合格率高达99.8%。
该科上下深知,当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必须紧跟前沿引入最先进的技术为检验医学服务。该科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视网膜母细胞瘤及视网膜退行性变的基因诊断工作,并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在临床开展了结核杆菌、HPV、MRSA等病原微生物的基因诊断工作,使检验科在理念与技术上,都走在了国际前列。
该科副主任黄君富教授说:“检验科是应用型科室,科研就要立足于临床,解决临床问题。而府主任就是一个临床与检验相结合的奇迹,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科室的科研取得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成绩。”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一份报告指出,我国在2009年用于分子诊断的试剂和设备占中国医疗整体费用的5%,达到5.56亿元。并且,分子诊断市场还在按照15%—18%的年增长率递增。
早在2003年,该科就专门成立了分子诊断室。2011年,该科在分子诊断方面的毛收入占到了全科毛收入的十分之一。他们的目标是在3年内,让分子诊断的收入占到总体收入的三分之一!
据分子诊断室负责人黄庆教授介绍,2011年,该科引进了价值4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几乎全都是分子诊断方面的设备,如测序仪、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核酸提取和纯化仪等等,增强了分子诊断的检验条件。同时,该科还是卫生部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合格实验室”。如今,该科的分子诊断将针对肿瘤、感染、遗传、出生缺陷等四大疾病进行诊断,判断疾病的发生,并可指导进行个性化治疗。
“我们的目标就是,检验别人检验不了的项目,形成我们自己的检验特色。分子诊断就是我们的特色。”黄君富告诉记者。
血统纯正的科研团队
在该科采访,记者了解到该科至今保留着全国医院检验科的一项纪录——2009年一年申请到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今,该科博士以上学位的人人都有课题,全科承担了三四十项国家级课题。
“医用生物传感器检测理论及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课题攻关的前两三年是最累的,但也因此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例如,该科的副主任张波,黄庆教授、陈庆海副教授、姚春艳副教授、夏涵博士等骨干都是出自这个课题组。
在这个项目里,张波负责了凝血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方面的科研内容;陈庆海主要做了分子探针的设计,相关论文发表后,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黄庆主要做了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包括肿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等;姚春艳主要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适配体;而夏涵则主要做了纳米技术方面的工作,以增强传感器的敏感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骨干成员都是府伟灵的学生。拿他的话讲,“这是一支团结、和谐、血统纯正的科研团队!”
为了便于科室管理,该科把科室成员分为两个团队——临床检验团队和科研团队。对两个工作范围不同但又有交叉的团队,采用了不同的管理理念。临床检验团队主要是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科研团队则是实施了目标管理,按SCI论文、国家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和申请专利四项核心竞争力指标来考核团队的业绩。
黄君富,主要负责临床检验工作,长期从事临床检验的方法学研究及检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对肾功能早期损害的实验室诊断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
张波,负责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参与编写了多部国家级教材,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生物传感器及芯片、病原体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大奖。
黄庆,主要研究临床疾病分子诊断研究,长期从事肿瘤、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风险预测和个体化治疗分子诊断。
……
在这里采访,记者一再地感受到科室成员的团结,而这一点离不开府伟灵的言传身教。他是军队院校育才银奖获得者,还两次获得全国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称号。他的好脾气是出名的,学生们愿意和他在一起。记得前几年学生要出国时,碰到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或者特殊情况,他总是自掏腰包,拿出500美金去资助学生的学业。黄庆、王颖莹、汪江华去美国进修时,由于手头没有美金,府伟灵就分别资助了他们500美金。他把这一做法归功于黎鳌院士的影响,但记者分明看到了他发自内心对学生和集体的热爱。
科室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使全军检验专科中心升级为研究所,培养几个超越主任的学生,加强研究型团队的建设,以及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今年11月份,该科还将在昆明举办“全军第1届生物医学技术:基础与临床大会”暨“全军第13届检验医学大会”。
“力争到2015年,把本学科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国内领先、总体水平国际一流的研究型检验专科中心。”谈到未来,府伟灵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
采访是短暂而快乐的。记者正要离开的时候,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声提醒了一下府伟灵。他才好像猛然想起,“哦,对了,今年我们科将专门开设全国第一个检验咨询门诊。”
顾名思义,该门诊将重点为患者提供检验数据分析和咨询。现在很多数据,临床医生不一定能看懂,比如分子诊断方面的检验结果。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检验医师向临床医生解释,向患者解释。而且,有些患者来医院仅仅为了检验某个临床数据,检验医师不仅能向病人解释检验数据,还能对病人给出下一步的诊断建议。
又是一个第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必将继续推进该院检验科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