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患者多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打软、绞锁甚至活动受限等症状。这些症状是由于踝关节扭伤后,关节不稳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患者就医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医生检查认为病人一侧关节很松,但病人的主诉却是另一侧关节疼,希望治疗。此时应尊重病人的选择。
维持踝关节外侧稳定性的主要结构是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其中,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是最易致伤的结构,几乎所有外侧副韧带的损伤都集中于二者。长期踝关节不稳定可导致关节软骨变性和骨软骨损伤等一系列继发病损,最终导致骨关节病的发生。因此,绝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的手术方式可分为两大类:非解剖学韧带重建术和解剖学韧带重建术。前者是以移植肌腱做替代重建,后者是指对断裂的韧带做直接的修补或做断端重叠缝合。多数学者认为解剖修复较韧带重建好,应列为首选。
我所自1999年5月~2007年2月应用改良Karlsson手术解剖重建(即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106例,运用美国AOFAS足踝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随访平均31.2个月的结果是,术后所有踝关节均达到功能稳定,关节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活和术前运动水平。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踝评分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手术方法是,首先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增生的滑膜,廓清视野,发现病变随即进行相应处理,如进行病灶清除、游离体取出术、骨赘切除等。之后针对单纯跟腓韧带断裂、单纯距腓前韧带断裂和两种韧带均断裂分别进行止点重建。术后配合严格的康复训练。
解剖修复无需牺牲其他有用组织,可有效避免相应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修复韧带的解剖结构恢复其正常的张力,这是重建关节本体感觉的基础。这种术式不仅可以维持踝关节的稳定,而且能很好地恢复功能,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而韧带重建则需要取自体(多为腓骨肌腱或股簿肌腱),手术暴露广泛,操作相对复杂,手术时间长,易引起后足运动失衡,而且韧带的替代物虽然可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但无本体感觉,不能预防再次损伤。
随着关节镜的推广应用,使用关节镜对上述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但目前国内尚未见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继发病损关节镜下表现的相关报道。通过本组病例踝关节探查显示,病理表现主要为滑膜炎性增生及关节软骨、骨软骨损伤,分别为76例和47例,其他依次为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游离体、骨关节病、距后三角骨损伤。在本组106个病例中,有79例得出两种以上的病理诊断,有27例得出3种以上的病理诊断。这说明,如果仅做韧带修复,不处理滑膜炎性增生等病变,术后肯定容易复发。因此,使用关节镜进行探查及相应病变处理应成为常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