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业人员,我深切地体会到:为阻挡错误的疾病信息流通,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沟通,把正确的疾病信息及时发布出去。
举例来说,去年8月23日,某媒体发表了题为《鱼生好吃小心病从口入,我市肝吸虫病高达70%》的报道。报道称,据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介绍,珠中江三地的市民都比较喜欢吃生鱼片,因此感染肝吸虫病的几率也比较高,目前,我市的肝吸虫病感染率高达70%。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一时间全国轰动,引起了卫生部、国家疾控中心的关注……后来证实该信息属于误报,但其教训深刻。
医生不宜发表流调数据 临床医生在发布涉及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信息时要特别慎重,因为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必须科学选择调查点、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结果要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才能得出调查结果。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很难对调查地点和对象进行选择,其结果很难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因此,临床医生在发表涉及疾病的流行病学信息时,一定要与当地疾控部门沟通,了解疾控部门对该病是否进行过系统、科学的流行病学调查,如果没有,不要发布有关信息,以免误导大众。
媒体核实要找权威机构 媒体在报道比较敏感的或涉及大规模人群的疾病信息时,要与疾控部门相关人员联系,证实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医院的职责主要是治疗和处理个案,疾控的职责包括对大规模流行疾病进行流调和处理,职责不同导致工作任务不同,两者掌握的资料也不同。上述事件记者在事后说:“我也感觉数字有点不对,还再次向发布信息的医生进行了求证。”但记者找错了人。
疾控部门应及时发信息 在该事件中,当地疾控部门的反应还算及时、正确,但也不是完美无缺。8月23日当天,他们就发现了报道,也向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了汇报,召集当地几家媒体进行了澄清。但由于范围和力度有限,并未能有效阻止其他媒体转载,导致8月27日新的文章出炉和众多媒体大规模“发酵性”转载。所以,疾控部门要及时浏览各主要媒体,主动搜索相关信息,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与媒体多联系,及时发布准确、正确的疾病信息,这样也可有效阻挡错误的疾病信息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