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技术在早期多用于长骨牵拉治疗。如今随着其与骨科内固定、显微外科、工程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优化组合,现代外固定器越来越像一部微型机器人,固定骨块、复位、机械应力刺激、关节软骨保护等,越来越“全能”,治疗范围也逐渐发展到下颌骨、颅骨、椎体骨等扁骨。
Ilizarov技术就是借助张力—应力法则进行各种骨科外固定畸形矫治的技术,国外学者将其解释为牵拉成骨(DO)和牵拉成组织技术(DH)。DH技术对骨科、手外科、颌面外科、小儿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年Ilizarov技术与骨科内固定、显微外科、工程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优化组合,加上医生的创造智慧,使现代外固定器更像一部微型机器人,不但能够固定骨块,更能够提供必需的复位、牵引、整复、机械应力刺激、关节软骨免荷重保护以及相邻关节的运动,还能够用于下颌骨、颅骨、椎体骨等扁骨的延长,其中管状骨的延长由外置延长向髓腔内置延长器方向发展。
目前已有600多种构型的环形外固定器用于临床。可以说,发展中的Ilizarov技术临床上一定程度达到了“骨骼组织工程”的目的。外固定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调整骨断端位置,并能进行被动或主动的活动,以促进骨折愈合与重建。就手术方法本身而言,外固定是在本质上唯一不会干扰骨折或骨痂延长局部的生物学环境、血供的微创手术,可最大限度避免骨不连的发生。
美中不足的是,Ilizarov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学习曲线与临床经验的积累较内固定技术、人工关节替代重建技术要长,而治疗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医生的经验成正比。它需要医生对周围组织生物特性及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机械特征以及相关的骨折愈合、骨痂延长骨形成、软组织顺应性等广泛了解。为缩短学习周期,我们已建立了中国化的Ilizarov技术体系,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尽快规范掌握。
随着“重塑肢体形态与功能”的医学美学时代的到来,仅仅形态正常可能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因此还需要医生更多了解肢体美容与重建艺术方面的知识。此外,Ilizarov技术带来的一些未解之谜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找答案,如机械牵拉的应力为什么能使成年细胞又回归到胚胎干细胞状态、组织增生与再生之间是什么关系等。
(李水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