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疾病按照发病来源,可分为先天性主动脉疾病和获得性主动脉疾病,后者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大动脉炎、主动脉外伤、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等。
外科手术发展历史更悠久
近年来,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有了飞速发展。除经典的手术方式外,还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比如孙氏手术、主动脉腔内介入治疗(EVAR / TEVAR)、复合手术(Hybrid手术)等。
但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开展,目前在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主动脉介入治疗和复合手术的扩大化,原因之一是患者对开放性手术的恐惧心理。相当一部分患者和单位认为微创技术就一定是好技术,其实不然。主动脉外科手术始于上世纪50年代,人工血管也经历了近60年的实践检验。而主动脉介入治疗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应用于临床,还需要对其长期疗效进行观察。特别是笔者最近和国外同行交流了解到,主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或复合治疗中使用的覆膜支架材料的设计寿命只有10年。不单是在国外,在我们中心也发现有相当部分患者由于覆膜支架破裂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而且治疗起来非常困难。
开放手术死亡率已明显下降
毋庸置疑,主动脉介入治疗和有些复合手术的切口很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易为患者接受;而开放性手术的切口较大,手术创伤也大,术后的恢复时间长。特别是在一些不太发达地区,从医生到患者都还存有这样一种错误观点,就是主动脉外科的手术死亡率是很高的。实际上随着整体科学水平的进步,开放性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在不断提高。以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为例,全主动脉弓替换这种在过去看来是非常危险的手术,目前的手术死亡率已经降至5%以下,绝大多数经过治疗的患者又重新工作,重获新生。这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更新观念,科学看待主动脉疾病的治疗。
外科治疗对团队要求更高
主动脉介入治疗和复合手术的学习路径短,容易为医务工作者掌握。一个成熟的主动脉外科医生的培训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并且主动脉手术不仅对外科医生本身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整个治疗团队,包括麻醉、体外循环、监护室、影像科等也要求很高。介入治疗的操作相对简单,对治疗团队的要求相对不高,学习起来比较快。这也是主动脉介入治疗在国内容易铺开,而外科手术的普及性则相对较差的原因之一。
治疗方案应着眼远期疗效
笔者认为,在主动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近期的治疗效果,也要着眼于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举例来说,西方发达国家患者使用介入或者Hybrid手术治疗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的患者发病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这些高龄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手术,预期寿命短,因此选用介入等治疗是非常正确的。
而我国患者大都年龄较轻,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这部分患者预期寿命较长,在治疗方式选择的时候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病情的紧急程度,是否能够耐受手术,本院的医疗条件,患者的长期预后,患者是否为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导致主动脉疾病等。要知道Marfan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的患者是不能够采用EVAR / TEVAR治疗的。总之,在主动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切忌盲目求新、盲目追求微创。(卢晓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