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表明腹膜透析具有以下优势:较低的病毒感染率(如肝炎等)、较低的肺炎、菌血症/败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较低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以及略好的移植肾生存率等等。因此该治疗从被认为是一种“次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成为与血液透析、肾移植一样可供选择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腹膜透析源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时由于产品和认知的局限,曾经有较高的腹膜炎发生率。随着腹透产品连接系统的改进,如“双联双袋”的出现以及医护人员对腹透治疗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腹透患者腹膜炎感染率在世界各国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腹膜炎的发生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6个病人月降至目前42个病人月,有些腹透中心甚至可以做到超过60个病人月。在过去的20年中,腹透患者的预后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开始透析的前两三年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这与腹透治疗具有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作用密切相关。
目前在全世界不同地区腹膜透析应用差别很大,有的地区如墨西哥、中国香港地区使用率很高,占透析患者总数的80%;有的地区如德国、日本、美国使用率较低,低于10%。出现如此差异,与各国医生对血透、腹透这两种治疗方式的认识、有关部门政策支持、医疗保险支付标准密切关联。
腹透必须重视规范化操作
钱教授介绍说,腹膜透析技术现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其本身是一个能够保护患者残肾功能、维持患者生命的有效治疗手段,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减少。腹透是一个有相当技术含量的治疗方式,但是有些人对腹透的认识不够,感觉腹透很简单,于是在观念上不重视,导致了腹膜炎发生率居高不下。腹膜透析的治疗既涉及到高品质的产品,也涉及到规范化操作。
从最早的第一代需要反复直接穿刺的腹透连接系统,发展到第三代即我们现在说的"双联双袋"系统后,腹膜炎发生率才明显降低。除连接系统外,腹透液的成分也不断发展。除了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以葡萄糖为介质的腹透液,在国外还有多种满足不同患者临床治疗需要的腹透液,例如针对腹膜转运功能为"高转运"型或糖尿病患者的多聚糖腹透液。
要保证腹透治疗的质量,必须重视腹透的规范化操作。在规范化操作的前提下,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钱教授说,近年来随着腹透技术进步和产品的改进,以及腹透中心经验的增多,腹透相关腹膜炎和出口感染发生率已明显减少。这与国内外同行大力推进腹透规范化操作密不可分。如我国香港在近20年来腹膜透析人数增加了15倍,占透析总病人数的80%,腹透患者两年存活率可达到85%。这一方面与香港推行“腹透优先”的医疗政策有关,也与他们有一支较强的腹透专业队伍相关。国际腹膜透析学会2010年公布更新了腹透相关感染推荐及腹透通路临床实践指南,我国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也出台了《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以规范腹膜透析管理、临床操作和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另外,由于腹膜透析具有很多优点,其中操作简便,患者可以居家自己进行操作最受患者和家属欢迎。毕竟每周两到三次往医院跑,每次四五个小时的血液透析,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患者,腹膜透析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因此,腹膜透析的规范化操作不仅需要对医生进行培训,同时还涉及到对患者及家属操作的管理。而建立规范的腹透中心,对医患双方进行科学、系统、持续的教育,防止腹膜炎以及其他感染的发生,才能确保患者治疗安全。不仅可最大限度发挥腹透的优势,也是推广腹透治疗的一个重要基础。
发展前景——腹透血透相辅相成
钱教授强调说,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都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两者在治疗中是相辅相成的。重要的是了解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各自的优势,针对不同患者谨慎选择适合的治疗,规范操作避免并发症,才是明智之举。
目前,仍然存在阻碍腹透治疗发展的政策性原因,例如医疗保险的不同支付标准,特别是新农合政策对腹透治疗项目的费用落实问题;有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新型腹透液对患者治疗意义重大,但是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