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迅速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一些困惑:因涉及神经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众多学科,学科之间固守壁垒、单打独斗,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不充分,在各自领域思考问题难免会固步自封,鲜有创新思维,以至于学科发展受阻。
联手合作是发展趋势
韩德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
1992年第一届国际颅底外科大会召开、颅底外科学会成立、国际颅底外科杂志出版,标志着颅底外科学科的形成。迄今国外已成立了诸多颅底外科学术组织,而国内尚无相应组织。
其实,我国颅底肿瘤手术开展并不算晚,早在上世纪50年代,耳科孙鸿泉教授就报道了听神经瘤、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等,神经外科王忠诚院士、耳科王正敏院士、口腔外科邱蔚六院士等带领同道在此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同推动了颅底外科事业发展。但目前颅底肿瘤外科的发展仍存在着相关学科交流不够、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鉴于此,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等已联合主办了两届中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医师论坛,邀请了国内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颌面外科、眼科等从事颅底外科的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颅底外科会议。颅底外科相关学科之间利用会议平台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拓展了眼界,加深了对疾病治疗手段的认识。但这些会议毕竟只是我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的第一步,国内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亟待加强。
传统学科划分多以解剖区域为基础,各个学科的医生对自己领域的疾病比较熟悉。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不受解剖、学科限制,常常侵及多个器官、组织和系统。对于这些跨界的肿瘤,依靠各个学科独立诊断治疗,难免会遇到本学科领域之外的难题。怎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整体疗效?这就需要真正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合力攻关,准确定位肿瘤发生位置,优化设计治疗路径,提供综合治疗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理内环境的稳定,重视病人的预后。
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每个学科都会形成对疾病认识的独特观点,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疾病。如果肿瘤侵入颅内,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角度来看可能牵涉神经外科,突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业务范畴、跨越学科进行干预可能面临技术支撑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从神经外科角度来看,如果肿瘤侵及鼻腔、颞骨,必然涉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仅凭神经外科单打独斗不可能考虑周全,无法获得最佳治疗效果。这种时候就需要多学科联手合作,不能靠单个学科站在各自的角度“坐井观天”,必须树立整体观念、综合治疗。除此之外,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要求多学科通力合作,力争给患者一个尽可能理想的治疗结果,使之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重新回到社会。多学科联手合作、合力发展是颅底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别让患者围着各科转
张力伟(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
多学科合作强调更多的是优势资源的集合。医生没有必要跨学科掌握自己学科之外的手术操作技术,因为时间与精力不允许。我们崇尚的是,医生把自己所属学科内的技术娴熟掌握,联合其他学科背景的医生综合治疗,形成区域医疗中心,定制合理规范的就诊流程。
颅底外科面临的挑战很多,解剖的复杂性、治疗模式的转变、新的检验手段出现,这些都挑战着我们的技术与理念。如果每个科室仅依靠自己的团队单打独斗,不热衷合作商讨,面对复杂的颅底疾病,诊断治疗必然会有局限性。随着技术影像的提升,我们对颅底重建、血管重建也相应提高了标准,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学科合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挑战的背后是为患者带来方便与利益,这种模式可以避免患者耗费体力,围着各个科室间转诊,不仅花销大,手术次数也多。
美国医生所做的“换脸”手术是多学科合作的最具代表性案例。“换脸”又叫颜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术,是依据患者损伤程度,切取供者相应的颜面复合组织,通过显微外科方法吻合血管、神经,移植到患者颜面部,尽可能修复缺损、恢复正常容貌的技术。“换脸”以整形外科为主,涉及显微外科、移植免疫等多个学科,同时还牵涉医学道德和社会伦理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科室的医生通力合作,这也是多学科合作最好的体现。
多学科合作,是让多科室的医生围着患者转。古语云:众人拾柴火焰高。整合优势资源解决颅底疾病治疗瓶颈,建立颅底肿瘤样本资源库,形成长效合作机制,确保规范化治疗,使颅底疾病相关研究不断进展,让更多患者受益。
(本报记者朱永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