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晋娜
“我们下午要去‘打老鼠’和‘杀老鼠’,你敢去么?”如果站在面前的曾浩不是身着军装,或者不是举止斯文,你会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打老鼠”是给实验用的老鼠注射疫苗,“杀老鼠”是要解剖已经感染超级细菌的实验鼠,说的都是“行话”。
11月22日,一次与科研人员的随意聊天,最后变成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实验室体验,见识到实验室每月一次的大场面——超级细菌疫苗抗原免疫实验。
曾浩是海归博士,他担任首席主管的实验室隶属于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及免疫学教研室。实验室有10名成员,大多数都是70后、80后的博士或者硕士,目前主要研究内容是超级细菌疫苗的免疫实验。他们都是医学检验系60多人实验团队的一员,而曾让这支团队身名远播的是:在学科带头人邹全明的带领下研制出了世界上首个胃病疫苗。
下午两点半,按照实验室排好的时间,记者、曾浩,以及四名实验员来到了位于学校中心实验室的负一楼。第一更衣室换鞋,第二更衣室穿实验服、带口罩、带手套,全身武装的我们正式进入实验区域,马上手机信号全无。
进入实验室,四名实验员马上做起实验准备。第一项实验内容就是给260只6到8周大的白老鼠注射预先制备好的疫苗抗体。260只老鼠被分为26组,每组10只,每组老鼠所注射的疫苗抗体都代表着一个新的抗原组合。
“这已经是第六轮的疫苗免疫试验,最多的一轮实验曾经一天要给400只老鼠注射疫苗,两组实验员同时注射都要从早晨8点一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完成。一个人控制住老鼠,另一个人把疫苗注入老鼠后腿静脉的这样两个简单的动作,一天就要重复400次,到现在为止六轮实验下来,也就是不断地重复了近两千次,而且还要继续重复下去。”
在记者眼里,不断重复的过程是枯燥的,而在曾浩和实验人员的眼里并不是简单地重复。
“给每组实验鼠注射的抗原组合都可能是一个新发现,可能第一组的成分是A+B,第二组就是B+C,还可能第三组也是B+C,但是剂量和第二组有所区别,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不断重复的实验过程,不断精进我们的疫苗,找到最佳的比例和抗原组合。这样的过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和疫苗效用的不断提高。这样的过程也更加不是无趣的,乐趣就在于能够不断地发现免疫效果更好的抗原组合,不断把未知变成已知。”曾浩说。
看到实验员们快速地把疫苗注入每只白鼠体内,听了曾浩地讲解,记者也觉得这样的重复过程没那么枯燥了,因为可能正在见证眼前的一组结果就可能代表一个新的发现。
“虽然今天这样的注射过程只需要几个小时,可是配置注射用的抗原样品就要再花掉一周时间,注射完成20天后,白鼠会产生保护性抗体,就可以对白鼠进行细菌人为感染,然后就是计算每组老鼠的免疫保护率,接着是多个维度的比较分析,同时还要进行新一轮比较实验,不断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保护率。”听着曾浩源源不断地陈述,就会知道这又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然而在他们的脸上却看不出厌烦,有的只是对实验数据的渴望,眼神里也都有共同的淡定和自如。
下午6点,第一项实验结束了。已经从事了10多年实验工作的实验员谢老师又走向了另外一间实验室,她还要对人为干预感染超级病毒的10只白鼠进行解剖,也就是“杀老鼠”。只见到笼中的10只老鼠明显没有之前没有感染的精神,有的背毛耸立,有的已经行动不便,得了偏瘫。
谢老师今天剩下的工作,就是要把每只已感染老鼠的心肝脾肺肾取出,再分别放在5个装有生理盐水的碾磨器中,经过碾磨后放入培养皿中,用于下一步的实验人员通过观察计算老鼠脏器中的细菌数,来进一步调整疫苗的研制过程。
从解剖台到培养皿,这样的过程谢老师20分钟一气呵成。当记者要离开实验室的时候,这样的过程还在继续和重复,而且今天还要再继续9次,可时间已经指向6点半。
这样的一天,曾浩、谢老师和实验员们也不知道要重复多少回,这需要多么淡定的内心才能面对。
“选择了基础科学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失败,这是进医学院第一天教授就会告诉我们的。慢慢的,就会在寂寞中变得越来越淡定,在重复中体会到乐趣。”他感慨道。
(本报重庆11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