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号单缔结了医患关系。如果说两者是一个共同体,那也只是利益共同体,而不是情感-道德共同体,更不是精神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美国医学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称之为“道德异乡人”。卫生科普也罢,健康传播也罢,都只在医学知识方面寻求沟通。如今的医院硬件太硬、软件太软,技术环境太优、人文氛围太差,几乎没有医患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平台。
最近,美国医院艺术基金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组织“医患同绘一幅画”活动。许多人都不理解,认为这能解决什么医患关系问题。据主办者介绍,这项活动旨在促进医患、护患、社会工作者、企业爱心人士的融合,通过共同参与绘画创作来消弭角色差异、身份鸿沟,筑起爱心小岛。这家基金会已在全球195个国家的1000所以上的医院组织了3500场这类开放性的绘画演示会,成为一条连接疾苦与关爱、医护与患者、医院与社会的爱心链条。
医患间如何才能达成平视的关系?智慧的人们想到艺术、游戏与公益活动,譬如联手绘画、音乐大联欢,还有社区公益活动。在新加坡的医院里,公共绿地养护是属地社区的公益项目,以培养“我们的医院”的情愫。面对画布,各执一支笔,你一笔,我一笔,共同完成创作,分享过程和结果。既然我们能共同完成一幅画作,为何不能共同驱赶一个病魔呢?
美国医学人文学家拜伦·古德在《医学,理性与经验》一书中告诫我们,在生死、疾苦这些人生母题面前,知识不是信仰,知识成长不是精神发育;在这里,信仰不是远大的政治理想,而是信服、钟爱、珍视、敬重的那份心境。如今,我们的医生和病人还有这样的心境吗?显然没有。在我们的医患关系松绑过程中没有宗教,没有可以让悲悯之情、敬畏之心生发的仪式,也就没有良知唤醒的时分。当然我们不是要提倡创建宗教生活,而是要改变人们的健康信念。怎么改变?我们寄希望于新医改。
当下的医改有许多诉求。近期诉求是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更高的终极关怀就是寻求医患之间关于生命的共识,让人人都认识到生病、痛苦、衰老、死亡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事情。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绝非无所不能,他们常常需要在疗效与代价之间做出决断,尤其需要得到病家的理解和支持。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医改就是要建构医患之间的共同体文化,净化我们的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培育一份敬畏、悲悯、感恩、豁达的生命态度。可以说,医改是一场技术时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一个生命教育的大课堂。医改的过程不仅要优化资源,还要优化需求。
因此,医改是一次社会变革运动,是一所人类自我完善的大学校。政府公务员从这里毕业,会更加关注民生疾苦,深知国运连着民瘼,明察医学事业与医药产业部门不仅提供保健、医疗服务,还承担着国民身心素质的维护重任。医务人员通过这个课堂提升了医学的精神海拔和个人境界,同时成就了医生的愿景,重新发现职业幸福,明确医学不仅是科学,还是人学;救助不仅是技术救治,还是心志的拯救、灵魂的救赎;医学的目的不是生老病死的阻断,而是人类疾苦的安抚与修复,从技术化生存走向艺术化生存。病人从这个学校出来,其生死观、疾苦观、健康观、医疗观更加豁达,预防意识更强,适宜医疗成为常识,对医学的期待更加客观、务实。
我们追求“健活”,医学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空里活出品质、活出尊严。通过医改,建构全社会知敬畏、有品质、有尊严的生命观、疾苦观、医疗观。以豁达的观念来面对生与死、病与健、苦与乐,自觉抵御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奢望,建立以生活方式优化、危险因素管理为基础的医疗防护网,降低社会健保成本,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医改是灵魂深处闹改革。它将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灵魂。因此,医改初步成功之日,也是医患关系真正和谐之时。
读者朋友: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对医患困局的解读,至此刊登完毕,谢谢大家的关注。在此期间,本版收到了众多读者来稿,纷纷为破解医患困局、构建和谐医疗建言献策。从下期起,我们将陆续刊登相关稿件,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