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国际公认的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已建立了政府主导的、较为成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效地保证了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临床医疗质量。根据国家医改方案的总体要求,2010年上海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本科毕业培训3年,硕士2年,博士1年。作为住院医师的成长导师,我想将自己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不在培养方式 而在培养内容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位大医名家不是经过千锤百炼,最后才百炼成钢的。实际上,无论是现在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培养,还是我们从前的不规范培养,甚至古时的师带徒式,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的医生。培养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培养内容都是不变的,就是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这才是成为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医生的栖身立命之本,除此都是纸上谈兵。
所谓临床思维,就是关于疾病的思考分析、推理求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要培养他们从事物的联系性、整体性看问题,以矛盾统一的观点分析综合,注意时空的连续和扩展,动态地观察和看待问题,注意共性和个性,学会对比分析、综合推理,处理好观察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原有知识和经验的运用。所以要重视住院医师在各科轮转期间临床思维培养的连续性,这是住院医师成才的基础。
不仅重视技能 更要重视人文
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固然重要,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有时胜于任何良药。有了人文,才能成为大医;有了人文,手术刀才会闪出温暖的光芒。正如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单纯靠几个法规或警务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缓解医患矛盾,关键在沟通。从特鲁多的名言中,我们要认识到医学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既来自于每个生命个体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来自于医生是普通人不是神的特性,还包括医学的发展性和非万能性。医生的职业态度就是帮助病人、温暖病人,尽可能地减少病人的痛苦。
医学本身其实是不难的,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内科处方,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但是要想成为一位好医生,尤其是富有创造力的医生,恰恰是医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起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对病人深切的同情心,在看似重复的劳动中发现新问题的洞察力,甚至是危机来临时的勇敢,都不是医学知识本身所能教给你的。
不是授之以鱼 而是授之以渔
临床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刻也不能脱离实践,不能离开病人,要深入到病人中去,而不是单纯地把功夫用到书本上。规范化培训虽然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但是我们也需要培养一些医学科学家。
医学的进步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原动力来源于临床实践中的洞察、总结、升华。医生培训不能只知道看病,要培养和训练如何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和提炼有价值的思路和信息,并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再回到临床实践中检验。这不就是当前转化医学提出的“B to B to B”(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模式吗?只有授之以渔,才能有更多的合格医生被培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