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王雁翔 通讯员 张青修
窗外,小鸟在绿叶摇摆的枝头轻轻歌唱。49岁的李志斌斜靠在病床上,面色憔悴,脸上满是皮疹,他用枯瘦满是裂口的手,吃力地在笔记本上写着:今天化疗头部、面部皮疹较重,红肿、有脓点,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明显降低……
2009年6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干部病房三科主任李志斌被确诊为“胃癌并结肠癌多发转移”。化疗两个疗程后,他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但李志斌说:“我还想为人民多做点好事,一些反应比较强的新药和探索性疗法可以在我身上试试。”在两年时间里,李志斌主动更换了近10种化疗药,每次实验新疗法,强烈的药物反应都让他倍受折磨,体重降到不足40公斤。
作为医院的医疗骨干,又是科室主任,李志斌本可以在战友们的精心呵护下安心接受治疗,少受一点痛苦。但他心里装着病人,装着心爱的医学事业。
三科护士长叶祝君说:“试药经常会有异常反应,每次看见他痛得汗如雨下,我们心里都如刀割一般。但再痛,他每次都会把药物反应的细节记录下来,作为临床的经验积累。”
患病两年,李志斌用自己的身体实验,完善药方40多个,记了厚厚4大本试药和治疗笔记,为相关病症治疗研究积累了资料。
尽管已是癌症晚期,躺在病床上,李志斌心里还想着患者。他给院领导打电话,要求继续出诊。他说:“我还能工作,住院不能出门诊,我在病房一样可以为患者服务!”半年里,李志斌在病房接诊患者220多人次。
“他啥时候都把病人放在心上!”李志斌的同事张德明告诉记者,2003年,李志斌参与救治广州总医院接收的第一个“非典”病例。病人送到医院时,高烧、剧烈咳嗽。李志斌第一个冲进病房,亲自抽血、吸痰,在病床前守了两天两夜。
“我还有很多科研课题没来得及做!”李志斌用颤抖的手轻轻合上床头的笔记本。从他病房的窗户望出去,天蓝如洗。尽管已是初冬时节,但花园里的花儿争相怒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