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成药近万种 学会合理选择

2018-12-13 19:39:56浏览:35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中药成方制剂(中成药)从《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中的酒剂到现代的中药注射剂,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

  中药成方制剂(中成药)从《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中的酒剂到现代的中药注射剂,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卫生部2009年8月17日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有1/3是中药成方制剂;在各省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基本药物目录中,中药成方制剂的比例还有所提高。如何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越来越成为社区医生应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避免陷入用药误区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或提取物为原料,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某种剂型,用于防病治病的中药制剂。中药成方制剂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丸、散、膏、丹开始,经历代医家的逐步积累,不断开拓,直至当今,制剂和剂型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中成药品种数约近万种,批准文号达数万个,且大量是非处方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经常发现,有些医师开方和患者自我药疗时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只是根据药名的提示朦胧选药,未经辨证,凡感冒后咳嗽、支气管炎皆用急支糖浆,而使寒证者反而久咳不愈。认为中药无毒,把中成药当做保健品,常年服用六味地黄丸,结果反而伤及肾阳,或长期服用某种中成药而影响了肝肾功能。凡中成药都标有常用剂量,有些人抱着“中药没有毒性,多吃、少吃不碍事”的观念,不按规定剂量服药。中西药不当同用,如服用氢氯噻嗪的心衰病人服用了甘草及制剂而导致低钾血症。凡此种种,面对众多的中成药,如何正确、合理使用,使之安全、有效、经济,已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心的话题。现就中成药使用的一些原则和注意事项作简单的介绍。

 

 

  中成药应用原则

  辨证用药才能产生疗效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辨证是正确使用中成药的前提,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例如,根据辨证,中医将感冒(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分为风寒感冒——鉴别症状: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打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吐稀白。风热感冒——鉴别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或微恶风,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口渴。暑热感冒——鉴别症状:因受暑引起的头晕、烦闷、口渴、呕吐或腹泻,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疼痛,不思饮食等。

  风寒感冒宜用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等辛温解表剂。风热感冒宜用银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退热颗粒等辛凉解表剂。如果前后二者颠倒,风寒感冒用了辛凉解表剂,风热感冒用了辛温解表剂,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至于暑热感冒则应该用祛暑解表剂,如藿香正气丸、保济丸、六合定中丸、十滴水等。因此依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如治疗表证用汗法,热证用清法,寒证用温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依此才能有的放矢选用中成药。

  治疗原则的内容,就是中成药说明书中的功效部分,所以选用中成药时应当准确地了解该方的功效。

  辨病用药不能仅凭西医诊断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人体差异、气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才能选择药物。所以亦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

  例如同为呕吐,若病因是暑季着凉而致者,可选藿香正气散;若因食积内停者,可选用保和丸。

  辨病和辨证结合的内容,可参照说明书中主治的内容。

  剂型不同功效会有不同

  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其药性特点甚至功效会有不同。如《伤寒论》中理中丸与理中汤(又名人参汤)药味、剂量一样,剂型不同。

  在现代中成药中,一方多种剂型的例子众多,有些可能差别不大,但有些是有差异的。例如藿香正气口服液和藿香正气水,虽都是口服液体制剂,但前者是属于合剂,作用相当于汤剂;而后者是属于酊剂,含有酒精。二者作用可能与原传统剂型藿香正气散相仿,但如果让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则存在安全隐患。

  “有毒”中成药严控使用剂量

  清代名医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就有“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的说法。凡中成药都标有常用剂量,因此无论医生处方用药或患者自我药疗,都应按说明书规定剂量用药,千万不要有“中药没有毒性,多吃、少吃不碍事”的观念。

  虽然中成药广泛适用于多种慢性病或正气虚弱病症的调治,剂量要求也不像化学药制剂那样严格,这是中成药的一大特点。然而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中成药的使用剂量,特别是近年来中成药逐渐用于治疗急危重症,如中风痰迷、热病神昏、肺热喘咳、风湿顽痹、胸痹心痛、良恶性肿瘤等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使用药物范围逐渐扩大,一些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也被临床广泛应用。因此,对含有砷、汞、铅及斑蝥、蟾蜍、马钱子、乌头、巴豆等成分的中成药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且不宜连续长期用药,以免引起过量或蓄积中毒。

  另外,对于作用峻烈、容易损伤正气的中成药,如破血消癥的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破气导滞的开胸顺气丸,峻下逐水的舟车丸等,也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用之不当或过量服用,也将损害机体,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特殊用药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更要注意用药剂量,如确实因治疗需要使用中成药,应以减小剂量为宜。

  依据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已改变了原先中药成方制剂以口服、外贴为主的给药方式,现代中成药几乎涵盖了药剂学范畴的所有给药途径,除口服、外用外,还有黏膜给药、注射给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普及,甚至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其使用安全性已受到社会的关注。

  使用中药注射剂应该做到: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过敏体质者慎用。应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不超剂量,防止滴速过快和长期连续使用。使用时严禁与其他中、西药物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加强用药监护,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显示了其疗效和特点,也受到了医患的欢迎。但由于相对于其他中药给药途径而言,中药注射剂是一个新的事物,缺少传统的、可以借鉴的用药经验。另外,对中药注射剂的基础性研究尚不完善。因此,合理选择给药途径的原则是: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给药。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为了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增强药效的需要,对某些疾病治疗方法上的需要和抑制偏性、降低毒性、确保用药安全的需要,中成药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常常需要采取配伍联合应用的用药形式,主要包括中成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药引子、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应用,以及目前常见的中成药与化学药制剂(西药)的配伍应用。

  中成药联用注意配伍禁忌

  中药成方制剂的配伍应用,为明清以来历代医家所广泛使用。如明代薛已用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合用治疗气阴不足之证;清朝叶天士用大补阴丸、水陆二仙丹、牡蛎金樱膏配伍同用,治疗阴虚火旺、淋浊、早泄之证。近代也有磁珠丸、杞菊地黄丸同用,治疗肝肾不足、阴虚阳亢所致视网膜、视神经、玻璃体病变的眼疾。

  中成药之间配伍应符合“七情”配伍规律。如附子理中丸与四神丸“相须”合用,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以增强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功效。又如,以乌鸡白凤丸为主治疗妇女气血不足、月经不调,配以香砂六君丸为辅,“相使”为用,开气血生化之源,增强乌鸡白凤丸养血调经之功。

  “相畏”、“相杀”配伍以一种药物抑制或消除另一种成药的偏性或毒副作用。如用金匮肾气丸补火助阳、纳气平喘功效治疗肾虚作喘;若久治不愈,阳损及阴,兼有咽干烦躁者,又应当配以麦味地黄丸或生脉散防止金匮肾气丸燥烈伤阴。

  药物联用,必有宜忌。中成药联用也要注意配伍禁忌问题。

  1.含有“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中国药典》(一部)中有不宜同用药的规定,从不宜同用品种来看,没有突破传统的“十八反”和“十九畏”所含的品种。因此含“十八反”、“十九畏”药物的中成药,应属配伍禁忌,原则上不宜联用。

  例如,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大活络丸、尪痹颗粒、天麻丸等含有附子,而止咳化痰的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通宣理肺丸等分别含有川贝、半夏,因此风湿病患者同时伴有咳嗽,用药时应该注意“十八反”的禁忌。类似情况,如利胆中成药利胆排石片、胆乐胶囊、胆宁片等都含有郁金,若患者同时服用苏合香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等含丁香的中成药,这就违反了“十九畏”的配伍禁忌了。一位妇科病人同时服用失笑散和乌鸡白凤丸,主诉有所不适,不能确定不适原因,但也确实是违反了“人参最怕五灵脂”的“十九畏”的配伍禁忌。

  2.含有同种药味的中成药的联用。数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联用,在各自的组方中,往往有一种或几种相同药味,联用将会增加某一味或几味药的剂量。

  例如,大活络丸与天麻丸合用,两者均含附子;朱砂安神丸与天王补心丸合用,两者均含朱砂,会增加有毒药味的服用量,加大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再如,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同属气滞血瘀型胸痹用药,其处方组成与功效基本相似,在临床应用中选择其一即可。该类药物往往含有冰片,由于冰片药性寒凉,过量服用易伤人脾胃,导致胃寒胃痛。因此在中成药联用或中成药与汤药联用中应注意同种药味的“增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中成药可用药引子送服

  所谓药引子又称药引,是药引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某一脏腑或经脉,起到向导的作用。“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医学读书记》清,尤怡)在一张汤药的处方中,医生根据病情,药引子往往同时开在处方中。对于中药成方制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近800种中成药,几乎每种都记述了应用药引的内容和服用方法,涉及中药及辅料达90余种,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是成方制剂与引药配伍应用的典范。张介石《资蒙医经》总结了引药的作用:“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近代对此有被忽略的趋势,应引起注意。

  一般中成药均以温开水送服,但有的中成药用配伍适当的药引送服,可增强疗效或起协同作用。如活络丸、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等可用黄酒送服;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等用姜汤送服;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可用淡盐水送服,以引药入肾;银翘解毒丸用鲜芦根煎汤送服;川芎茶调散用清茶送服;四神丸、更衣丸用米汤送服,保护胃气。

  联用西药时要考虑药物类别

  中成药按照中医理论用药,化学药按照药理作用而用药。各自联合配伍用药,都有各自相应的理论依据可循。唯独中西药物联用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阿司匹林加白虎汤记录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实践,用中、西药物联用治疗疾病,其中不乏有许多成功的事例。

  例如,扶正药联用抗癌化疗药,以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活血化瘀药联用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提高疗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西医结合成功的典范。但是也有一些由于没有辨证辨病结合,中西药同用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报道和案例——

  老年人常年用活血化淤药,感染时用了能够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抗菌药物,如头孢哌酮,造成了患者皮下出血。

  服用氢氯噻嗪的心衰病人服用了甘草及制剂而导致低钾血症。

  更需要提醒的是,在国家已批准的中成药中,有100多个中成药品种含有西药,经常上市供应的也有几十种。如新癀片中含有引哚美辛(消炎痛),消渴丸中含有格列本脲,珍菊降压片中含有盐酸可乐定和氢氯噻嗪,维C银翘片等感冒药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镇咳宁糖浆等止咳化痰药含有盐酸麻黄碱。

  这些都是疗效明确的好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充分顾虑到由于西药的存在而产生的影响,要避免再使用同类的西药。使用别类西药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要告知病人使用注意事项,如服用上述感冒药要注意避免驾驶汽车、避免高空作业等,以免出现安全隐患。

 

 

  使用时避开禁忌

  为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还必须掌握使用中成药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正确使用中成药。

  注意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又称病证禁忌,是指某类或某种中药不适用于某类或某种证候,使用时应予以避忌。每类药或每种药皆有各自的药性,或寒或热、或升或降、或补或泻、或散或收等不同的偏性。用之得当,其偏性纠正疾病的病理偏向,达到减轻或治愈疾病的目的;用之不当,其偏性反伤机体,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导致死亡。鉴于此,凡药不对证,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者,原则上都属于禁忌范围。

  例如,体虚多汗者忌用发汗药,以免加重出汗而伤阴津;阳虚里寒者忌用寒凉药,以免再伤阳生寒;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忌用苦寒或泻下药,以免再伤脾胃;阴虚火旺者忌用温热药,以免助热伤阴;邪实而正不虚者忌用补虚药,以免闭门留邪;湿热泻痢者忌用涩肠止泻药,以免妨碍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等。又如,体虚多汗忌用麻黄制剂,虚喘、高血压及失眠者慎用麻黄制剂,湿盛胀满、水肿患者忌用甘草制剂,阴虚火旺者忌用升麻制剂等。

  注意妊娠禁忌

  妊娠禁忌药有毒性大小、性能峻缓之别,对胎儿及母体影响程度也有差别,将其分为妊娠禁用药和妊娠慎用药两大类。凡禁用的中成药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中成药虽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酌情使用,但必须有相应的措施,在没有特殊需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一般说来,药品说明书对此都有标示。

  注意饮食禁忌

  患者在服药或用药期间,对某些食物不宜同时进服,要有所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具体来说,是在服药期间不宜吃与药性相反或影响治疗的食物。

  在中医药古文献中都曾有记载,如甘草忌猪肉,薄荷忌鳖肉,麦冬忌鲫鱼,常山忌葱、生菜,鳖甲忌苋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等一切酸性食品。一些文献指出:“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脍,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滞之物。”指出了在服药期间一般都要忌生冷、腥膻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品。药品说明书也有类似的或更详尽的表述,要注意参照。

 

 

  延伸阅读

  暑天藿香正气怎么用

  藿香正气散始于我国第一部成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原方为散剂,加生姜2~3片、大枣1枚煎服。这一方子的功能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被视为芳香化湿浊的代表方剂,沿用至今。

  但今日之藿香正气类中成药与古代的藿香正气散已有所不同。现在的藿香正气去除了原方中的桔梗,改原方中的白术为苍术。白术、苍术均能燥湿健脾,同治脾虚湿浊之症,但白术又能补气、止汗;苍术则燥湿力强,且可发汗散邪,故脾虚之虚症多用白术,湿盛之实症多用苍术。藿香正气成方制剂选用苍术,更增强了其燥湿之功。

  更大的异处是,今人使用藿香正气已非散剂,除了中国药典收载的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软胶囊之外,还有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浓缩丸、滴丸等,均可作为非处方药使用。且方剂中的主要药物藿香、紫药,已改用广藿香油和紫苏叶油投料,在保障疗效的前提下,可减少服药量。

  目前临床藿香正气中成药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感冒和急慢性胃肠炎、中暑及夏季胃肠型感冒等,疗效明确。若因饮食停滞或其他原因而致吐泻、腹痛,则不应使用本药治疗。

  本药内含半夏,故禁与含有乌头、附子的中成药合用。因含较多行气、芳香化湿渗利之品,建议孕妇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并且宜避风寒,以防风寒再侵入人体。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且病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用2~3天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者,应去医院就诊,以防贻误病情。

 

  本版已列入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卫生科技进社区项目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吴孟超医学基金会资助贫困肿瘤患儿

上一篇:

新技术让高原官兵过上富氧生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