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50万~60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约有20万人死于心梗。早期积极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但我们尚存在早期再灌注比例低、治疗不规范、部分患者经济状况差等问题。
根据指南要求,在发病12小时内行再灌注治疗,入门-球囊扩张时间<90 分钟,入门-开始溶栓时间<30 分钟。但即使在大城市,目前的达标率也不能令人满意。从国外资料和国内局部数据来看,急性心梗患者诊疗规范化与急诊关系密切:在稳定、择期手术的心梗患者中,有30%~40%接受了不规范的治疗。换句话说,这部分患者更适于服用药物治疗,而不规范治疗中未必都是过度治疗。但在急诊患者中,98.5%的急性心梗患者得到的治疗是正确且规范的。因为,患者被“120”送到医院,医生为解决救命问题直击要害——处理梗死相关血管。因此,要做好急性心梗的规范化治疗,先要做好急诊工作。
鉴于急诊的重要性,允许满足条件的医院开展介入治疗比较合理。像新疆等地区,除了乌鲁木齐市有三级医院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没有三级医院,难道就不能为急性心梗患者做介入治疗了?肯定不行。2011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对“入口”管理做了修改。另外,卫生部于近日还启动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在无法开展急诊PCI的地区,如能实施溶栓治疗联合转运PCI的策略,将能提高救治成功比例。
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推动外,可行的改进方式还包括向公众宣教使患者早就诊,急救车ECG 远程传输(其实用手机拍下心电图发到医院也是可以的)启动导管室,急救车直接将患者送导管室,医院设立“胸痛中心”接诊患者,培训医师做到早诊断及规范化救治,配备24小时值班的介入团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