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进军
309医院急救部每年都要收治500余名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在78%以上,被医院其他科室誉为生死线上的“尖刀连”。
当年,急救部主任马朋林建议将急诊科、重症监护科和高压氧科合并,首创“三位一体”急危重症救治新模式。不久,3名一氧化碳中毒休克的患者被紧急送往该院,马朋林立即组织人员抢救,10分钟后患者逐渐苏醒;15分钟后,被推进高压氧科;2小时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3天后,患者出院。这次成功救治,让“三位一体”模式成为国内急救战线的“领跑者”。
急救部还与医院心内科等18个科室建立了合作关系。2009年3月,某施工现场发生楼房垮塌事故,8名重伤员被紧急送往该院。不到10分钟,17个相关科室的28名专家准时到达抢救室,半小时内8名重伤员全部脱离生命危险,成为北京市医疗系统处置群死群伤事件的一个成功案例。
急危重症病人大多命悬一线,要求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内精确诊断、控制病情。为此,急救部专门制订出人才培养计划和应急抢救预案,定期组织岗位练兵和业务比武。今年10月8日晚,一名72岁心脏骤停的老人被推进抢救室。值班医生王天昊迅速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急诊科护士长丁红等十余名医护人员娴熟地操作各类急救设备,3分钟后患者恢复心跳,10分钟后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类似这样的危重病人,急诊科每天都要抢救五六名。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护士长陆翠玲经常这样告诫年轻的医护人员。44岁的患者徐某实施肝移植手术后,陆翠玲带领9名护士对患者实施24小时监护。20天后,患者恢复良好,陆翠玲和护士们却都瘦了一圈。至今,这名患者仍很健康,成为目前全国肝移植手术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
今年8月,一名军队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从高空坠落被送到该院。患者4处骨折、许多器官严重挫伤破裂,先后报5次病危都得到及时处置,创造了国内此类病例救治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