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新发展侧记

2018-12-13 19:45:06浏览:74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张献怀黄晖 ----医院被评为全国百家创新医院,医院党委被总后评为先进师级党委。 ——烧伤整形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
张献怀   黄  晖

----医院被评为全国百家创新医院,医院党委被总后评为先进师级党委。

——烧伤整形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创伤外科研究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分课题、军队指令性重大课题等74项,获科研经费2800余万元。

——获国家和军队高等级科研医疗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

----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 2人分别当选国际学术组织候任主席和执委,2人当选全国学术组织主任委员,3人当选军队学术组织主任委员。

----医院门急诊平均年增长25.7%,手术平均年增长30.6%。

……

“十一五”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医护人员以过人的胆识,精湛的技艺,挺立潮头,开拓创新,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历史画卷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西三环航天桥北侧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去感受她的辉煌,她的魅力,追寻她的发展轨迹。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以开放的眼光,造就一批充满活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方阵

21世纪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该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拥有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兵强将。该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人才建设作为战略工作来抓,加快建立有利于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他们利用归并解放军总医院的良好契机,建立人才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在全院启动“名医、名师、名家工程”,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明天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着力建设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科学,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方阵。

    该院党委以开放的眼光,立足军内,面向全国,广纳贤才,对急需人才打破常规引进。神经外科原来是个弱科,这与医院所承担的战创伤救治任务极不相称。该院领导三下海南,真诚邀请时任海南医院副院长的神经外科专家李安民移师北上担任神经外科主任。李安民上任后不负众望,几年时间,这个昔日只有3名医生、17张病床的弱势学科发展成为拥有2个病区,91张床位,21名医生,11个高级职称,6名博士,可以培养硕士、博士,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优势学科。在脑胶质瘤、脑血管病外科、癫痫外科治疗、精神障碍外科治疗以及自体外周血骨髓单个核细胞脑移植治疗脑外伤后遗症等方面的研究,分别达到军内或国内先进水平,6人在军内外学术组织任职,李安民当选为首届全国靶向治疗学会主任委员。

近年来,该院通过各种渠道和优惠政策先后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100余名,增强了医院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他们采取双向代职的办法,先后聘请17名解放军总医院优秀高职专家到医院兼任学科带头人进行技术帮带。从军内外聘请了王正国、黄志强等23名著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有效拓宽了引进智力、吸纳人才的路子。

他们在引进急需人才的同时,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优秀青年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储备。每年遴选5名科室骨干、8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在出国进修、专科深造、职称晋升、课题申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青年人才尽快脱颖而出。通过帮带扶持、跟踪考核、分级培训等方式,实现对青年人才的滚动培养,不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后劲,为医院持续发展积蓄了雄厚的后备人才资源。他们与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地方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开办教学基地,开展医学继续教育,设立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点、博士后流动站等形式,形成立体育才格局。他们还采取考试公派、专家推荐、个人联系等途径,先后选送59名中青年技术骨干出国留学,170多人出国讲学和参加短期培训,对学成回国、确有才能的委以重任。在目前学成回国的46人中,36人成为学科带头人,24人走上科室领导岗位。

该院党委大刀阔斧地改革用人机制,变“伯乐相马”为“竞技赛马”,打破专业技术干部职务任命终身制,实行科室主任、护士长岗位竞聘上岗,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的良性循环,突破了人才使用的“瓶颈”,激发了学科带头人队伍活力,调动了广大科技干部的积极性,达到了“受聘者服众,落聘者服气”的效果。

如今,该院已经汇聚了以盛志勇院士为首的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技精英和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教授是我国现代烧伤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烧伤学会资深会员,美国、加拿大创伤学会荣誉会员、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为我国现代烧伤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研究的青年学者,我国创伤修复学会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了香港创伤愈合学会以及亚洲创伤愈合学会的组建,担任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委,中华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柴家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青年烧伤整形外科专家,第10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国际烧伤学会执委兼东南亚区代表,全军烧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烧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侯树勋教授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第10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候任主席,国际创伤骨科学会会员,美国骨科、神经外科学学会名誉会员。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副主任姚咏明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细菌内毒素研究的青年学者之一,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担任国际休克学会执委、中国微生物毒素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急救复苏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休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医院有院士2名,高级职称26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人,总后科技金星2人,银星2人,新星4人,3人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候任主席和执委,17人在国内和全军学术组织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常委。 

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医学精英在这里携手合作,尽情展示21世纪名院风采。

       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学科整合,发展强项,扶持特色,锻造医院的精品、名牌

    这所医院诞生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前身是第四野战军某后方医院,1954年正式命名为304医院,2004年归并解放军总医院。60年的风雨沧桑,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医院插上了腾飞的双翼,由当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单纯治疗型医院发展成为技术人才密集,临床学科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整体医疗水平较高,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医院设有全军烧伤研究所、全军骨科研究所,是国际SOS救援基地,全军卫勤应急机动分队,北京市交通伤救治中心,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基地。展开床位1500张,46个科室,拥有PET-CT、ECT、核磁、256排螺旋CT、r-刀、全数字减影系统、彩超等价值近5亿元的现代化医疗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和救治能力。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83%,治愈好转率达97.96%。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症患者得到有效诊治,许多复杂手术和重大抢救获得成功。

    没有重点就难以达到高、精、尖,没有特色就缺乏竞争力。他们以创伤救治、急救、危重病救治三大方向为特色,以烧伤、骨科为龙头,结合自身优势,选准发展角度,锻造自己的精品、名牌,带动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优势学科群和特色效应。

烧伤研究所作为国内建立最早的专业学科之一,由盛志勇院士领衔,在柴家科所长及付小兵院士带领下,目前已成为集烧伤救治、整形康复、烧创伤基础研究为一体的专科基地,是全军烧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科以来,累计收治烧伤患者近2万例,其中危重症比率超过30%,烧伤总治愈率达99.8%,烧伤总面积LA50达98%。先后20余次参加全国性重大事件和批量伤员的救治,把我国大面积烧伤救治水平推向世界领先地位。2006年5月26日,黑河发生森林大火,35名武警官兵被烧伤,其中23名危重伤员转运该院救治。在全院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柴家科主任带领医护人员发扬连续作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放弃与家人团聚和节假日休息,坚守岗位,严防死守。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夜以继日奋战在病房、手术室,精心治疗,细心护理,历经一次接一次的抢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险关,硬是从死神手里将这些救火英雄的生命全部夺了回来,实现了军委首长提出的“零死亡”救治目标,以无私的情、博大的爱,唱响了一曲挽救英雄生命的赞歌,受到军委和总部首长的高度评价。

骨科研究所是全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全国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四肢严重创伤、腰腿痛、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和骨病的治疗方面独具特色。采用局部麻醉、小切口治疗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近3000例,没有发生一例神经损伤,有效率达98%,显效率在90%以上;采用自行研制的外固定架治疗近百名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年龄最大的92岁,无一例死亡;严重脊柱侧弯临床矫正率超过50%,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他们同美国共同研制的截瘫步行器使许多长期卧床的高位截瘫患者重新站立行走,给患者带来了生活的信心。

重症监护科是全军第一个、国内最早的专业化综合ICU,第一届全军危重病专业主任委员单位。现已治疗2000余例严重创伤及重症病人,成功率达85%以上。在危重病救治、多脏器衰竭以及脓毒症的防治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急救部是全军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是首都地区军队急救中心,北京市交通伤救治中心,承担首都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任务。他们按照现代急救医学的模式和急诊患者的需求,将急救部和重症监护科整合为危重病救治中心,形成了院前抢救、院内急救、手术、重症监护综合配套的急救绿色通道,有效提升了快速反应能力和抢救成功率,在多次突发事件和批量伤员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奥运会期间,南非自行车总教练在老山场馆突发呼吸心跳骤停12分钟,该院医疗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急救复苏成功,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杨树安称之为“起死回生”之举。

在重点优势学科的牵引和带动下,心血管内科、肿瘤科、呼吸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妇产科等主干学科也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的优势学科群。从2005年开始,医院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投资3.2亿元新建了烧创伤外科大楼,改善了科研和临床支撑条件。医院对重点学科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请来自军内外的专家为46个科室 “会诊把脉”,公开评估,查找差距和不足,找准发展方向,激发了学科发展的动力,形成了奋发创新、公平竞争的良好势头。

打造专管共用的科研平台,组建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让科研创新成为医院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科学研究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基本途径,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基本手段,是推进医院发展的重要动力。医疗上水平,科技是先导,没有科技的进步,医疗发展就缺乏后劲。该院充分利用解放军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等军内外科研资源,拓宽科研基金申请渠道,争取国家、军队重大专项及重点支持项目资助;组建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精心打造专管共用的科研创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近5年来,医院共承担国家“973”分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74项,资助经费2800万元;获国家和省部级高等级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

有创新才有活力。他们以临床为依托,以保打赢为目标,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在全院启动“科技创新工程”。为了保证立项课题高起点,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他们注重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科研成果管理,始终坚持目标锁定一流、注重顶层设计、课题紧贴临床、立足集智攻关。建立健全科研绩效评估机制和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全程监控科研过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效益。医院成立了以盛志勇院士为首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全院申报的课题进行定项审查和环节跟踪、终末评估,对具有创新性的前沿性课题、临床急需的课题以及对未来战争具有重大军事价值的课题,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以重点支持。

医院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设立院内创新基金,科研启动基金,每年投入500万元,对重点学科实验室给予倾斜,为高质量地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医院设立了科研奖励专项基金,对获得国家和军队高等级科研成果奖的,除国家和军队奖励外,医院再给予同等奖励,特别优秀的给予提前晋职或立功。

目前全院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科技干部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50多项,有的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严重创烧伤患者治愈后由于汗腺破坏而不能出汗一直是世界烧创伤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在盛志勇院士的指导下,付小兵院士率领科研团队首先从细胞诱导分化领域开展了汗腺再生研究。经过多年的潜心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相关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称其为“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柴家科教授通过对大样本临床回顾和前瞻性研究及脓毒症动物模型实验研究,首次提出了烧伤脓毒症骨骼肌“有氧糖酵解”的全新概念,阐明了烧伤脓毒症高代谢中骨髂肌蛋白分解的理论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全国卫生系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侯树勋教授为了破译青藏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之谜,两年内带领课题组5上高原,首次描述了驾驶员腰痛的疼痛分布图及发病机理,自行设计了驾驶员腰椎保护带,编排了一套实用、易学的驾驶员腰背按摩手法,通过大样本严格随机对照研究及16个月的观察,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患病率下降58%。脑胶质瘤被称为癌症王国的“癌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平均中位存活期不到一年。李安民教授根据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提出“由以往对全身、全脑的治疗改为对局部进行强力打击”的新理念,并设计创新了7项治疗方法,使脑胶质瘤治疗从过去的手术加放化疗,发展到以局部治疗为主的多元化方案,实施个体化新综合治疗。通过对1222例患者应用新的综合方法治疗,患者2年生存率为47﹪,3年生存期达16.6﹪,其中影像学治愈为6.3﹪,高于前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主席、美国Laws教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565例患者2年生存率为34.5﹪的疗效水平。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主席、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Basso教授称之为“脑胶质瘤治疗领域的新建树和新突破”。

        教育监管并重,强化服务意识,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所有到医院看病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到了医院就像进了迷宫,挂号、取药、交费、住院、出院……楼上楼下,东奔西跑,晕头转向。这种现象今天在304已经成为历史。他们在烧创伤外科大楼的设计建造中,融入浓郁的现代人文理念,一切为患者方便。近5000平米的辅诊检查一条街和2400平米的医疗广场,集挂号、交费、取药、办理各种手续、影像检查、化验等各种辅诊检查于一体,病人所有手续和辅助检查全部 “一站式”搞定,再也不用楼上楼下东奔西跑,大大减少了往返和排队等候的时间。

其实这只是该院为方便患者就医、解决群众看病难推出的便民惠民举措之一。面临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该院党委清醒的认识到,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在服务标准上向“星级”靠拢。他们顺应形势,注重医院文化建设,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把病人方便不方便、舒适不舒适、满意不满意作为医疗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作为医院管理的重点。早在2006年,他们首先推出下午普通门诊免收挂号费的惠民措施,一方面减轻病人负担,同时合理分流病人,减轻上午门诊拥挤的压力 , 缩短病人候诊时间。这一举措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北京市领导的关注,北京市卫生局派人到该院进行专题调研,许多网民在网上发贴说:“这个医院的领导很开明,心中装着老百姓”。 

长期以来,军队医院下午开诊时间一直是14点,患者中午等候时间过长,尤其是一些上午来医院看病,因做相关检查而没有看完病的患者,中午要在医院等2个小时。2008年3月,他们完善门诊、辅诊等相关流程,在北京地区军队医院中率先把下午普通门诊开诊和各种辅诊检查时间提前为13点。同时医院还推出了优化就医流程,实行分层收费,减少重复排队;开设疑难病联合专家门诊和内科专家开放式门诊,增加专家出诊数量,确保门诊质量;各种费用公开透明,高值耗材、贵重药品使用知情同意,合理用药、合理诊疗;提供人性化温馨服务,开通门诊电话预约挂号,住院病人检查专人陪同;畅通心脑血管、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先救人,后收费,提高救治成功率等系列便民就医新举措。去年,他们又在北京地区率先推出了全年无假日门诊。这些措施极大的方便了广大患者,医院的门诊量、收容量也大幅度增加,最高时日门诊达到近3500人次。 

该院在全国较早创建了随访中心,近5年来共随访出院患者78600余人次,占全部出院应随访人数的 91.24% 。在患者出院 2 周内,通过电话或信件进行逐一随访。对患者反映强烈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详细记录并上报医院 ,每月在骨干会上进行通报。对患者表示非常不满的人员和事例,经过核实后将处理结果反馈患者或家属。随访中心在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医患之间形成了一种信任、理解、和谐的良好关系。一位媒体人士因腰痛在英国住院,转回北京后住进该院治疗。康复出院时感慨地说,“100天腰痛不能下地,到304医院奇迹般地康复。这里的医务人员技术好,服务也好,群众反映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这里都不存在”。

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高尚的医德,在军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患者对该院技术的信任度达98.5%,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达98.2%,医疗收费满意度达94.9%。全国各地包括新疆、海南、黑龙江等边远省市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纷至沓来,门诊、收容、手术等主要指标连年攀升。在医疗纠纷呈上升的大趋势下,该院近年来医疗纠纷逐年下降,连续多年被北京市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医保定点医院。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用崭新的风貌谱写明天新的辉煌

“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科技竞争激烈,体制编制调整的新形势,该院党委要求全体人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瞄准国际医学前沿谋发展、出精品、创特色,推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该院总体目标是:形成配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科特色更加鲜明,人才梯队更加优化,拥有一批在国内有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和拔尖人才;建成全军烧伤、战创伤、急危重症救治3个培训、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全军烧伤护理培训基地和战创伤康复中心,建成全军创伤骨科医院;实现门急诊总量、收容量、手术量、医疗设备总值等主要医疗指标翻番;全面实现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整体水平跨入全军师级医院前列,特色技术引领同行业发展。

一批年轻的高层次人才将脱颖而出。力争新增1-2名院士, 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培育1个军队级创新团队;培养总后科技金星1名、银星2名、新星4名,优秀中青年技术保障专家3名,总后一代名师1名;总医院优秀中青年技术专家6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对象8名。

科研创新将有新的突破。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发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科技奖励和科研创新支持。力争获国家、军队等各类基金课题200项以上,科研经费1亿元以上;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20项以上;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500篇以上,SCI论文200篇以上,获得军队教学成果奖1-2项。

支撑条件将有重大改善。支撑条件将有重大改善。对一院两地进行统一规划,在丰台建立国际一流的医疗中心,打造信息化、可视化、现代化,环境优美、和谐自然的新平台。该院部分优势学科特色项目落户丰台,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品牌,广大患者将享受优质、温馨、高效的医疗服务。修建医技综合楼、科研教学楼和酒店式公寓楼,投入3亿元,引进和购置手术机器人、质子刀、术中放疗机、赛博刀等高端设备,进一步提升医疗综合实力。拟在丰台建600套经济适用住房、1000个地下车位,工作人员生活条件将极大改善。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新起点必将实现新跨越,铸就新辉煌。

304,这所有着60年历史沉淀的品牌名院,将以更加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特别的“开口器”

上一篇:

浪漫的玫瑰在病房盛开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