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1中国外科周上,我院普一科副主任柯重伟教授就题为《食管贲门交界部肿瘤腹腔镜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新技术做了演讲报告,受到国内外数百名专家关注。
报告指出,既往治疗贲门癌或者低位食道癌的患者,只能采用开腹或者联合开胸的方式,不仅手术切口长、创伤大、术后恢复也很慢。这项新技术的发明,针对此类患者可以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游离、淋巴结清扫及胃肠道切除和重建等操作,手术切口及创伤大幅度减小,患者术后恢复加快,视为所有贲门癌患者的福音。
但是手术也有一个很大的技术难点:因为涉及到食道和残胃或者空肠的吻合,需在腔镜下行食管荷包缝合置入吻合器的抵钉座,而食道位置较高,操作难度很大。当肿块上缘的位置较高,例如贲门癌侵犯食管下端时,往往因为在腹腔内操作无法获得足够的切缘而只能中转联合开胸手术,创伤大大增加,完全失去了腹腔镜微创的优势。所以如何更加方便快捷的在腔镜下放置抵钉座并获得更高的切缘,进行食道和残胃或空肠的吻合一直是困扰腔镜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
值得骄傲的是,自2009年9月起,由柯重伟教授带领的医疗团队率先在国内采用经口腔放置抵钉座的方式进行腹腔镜下食道-空肠/残胃吻合,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且成功完成近50例手术,为国内最早最大宗的报导。其做法是经口腔自上而下地放置抵钉座,从而允许先用吻合器关闭食道残端,然后自其中部切开一个小孔供胃管及抵钉座砧管通过即可,设计非常巧妙,明显的降低了腔镜下的操作难度。采用这种方式还可以获得比常规手术荷包缝合更高的切缘,降低了开胸的可能性。在这近50例患者中,有4例贲门癌侵犯食管下端的患者(即:Ⅱ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因肿块位置较高,术前预计需要开胸,但是术中采用腹腔镜新技术后均很好地完成了食道残端的高位切断和抵钉座的置入,术后病理提示切缘足够,避免了开胸的巨大创伤。
柯教授报道的近5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提示吻合口通畅无狭窄,术后8天出院,平均随访近1年,未发生吻合口瘘及其它并发症。
采用经口腔放置抵钉座的方式进行腹腔镜手术因设计理念先进,从而具备了简化手术操作的能力,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已在此近50例患者中得到印证,其远期临床疗效也得到了较长时间的随访确认。柯重伟教授及其团队使用的此方法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对于那些肿块位置较高预计需要开胸进行切除的患者尤其适用,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钱靓婕 陈丹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