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证明肝脏以外的体细胞可以被诱导直接转化为肝脏细胞,并证明转分化的细胞具有体内功能,为将来从病人自身体细胞诱导获得肝脏细胞进行移植奠定了基础。
本报讯 肝脏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如果人身上的细胞能转化为新的肝脏细胞,用于实施肝脏移植或制造人工肝脏,将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现在,这一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近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小组关于转化型肝脏细胞的研究成果,首次证明肝脏以外的体细胞可以被诱导直接转化为肝脏细胞,并证明转分化的细胞具有体内功能,为将来从病人自身体细胞诱导获得肝脏细胞进行移植奠定了基础。
“这称得上是一项发明。”该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朱学良评价说。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在全球约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中国人约占1/3。乙肝诱发的慢性肝病已成为中国感染性疾病死亡的第2位主因。
肝脏器官移植是目前许多终末期肝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供体严重不足,许多病人在等待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为了提高对供体器官的利用,人们已开始尝试将供体肝脏分离出的肝脏细胞移植入病体,从而使一个供体器官可以治疗若干个病人,即肝脏细胞移植。
然而这一方法同样依赖于捐献的供体器官,供体不足的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即使成功实施了移植的病人,因为获得的是异体器官和细胞,不得不终生服用抗免疫排斥药物。
惠利健介绍,在诱导转化过程中,研究人员在抑制细胞衰老机制的前提条件下,转入3个转录因子,成功将小鼠尾巴上的纤维细胞转化成了肝脏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和体内肝脏细胞类似的上皮细胞形态、基因表达谱,且获得了肝脏细胞的功能,如肝糖原积累、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转运、药物代谢和吲哚绿的吸收等。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是在该所研究员王欣研究组的协助下进行的。研究表明,转化型肝脏细胞在移植入模拟人类酪氨酸代谢缺陷疾病的小鼠后,可像正常肝细胞一样,在被移植的肝脏中增殖,重建受体小鼠的肝脏。小鼠的总胆红素、转氨酶、酪氨酸等肝功能指标均出现明显好转,濒临死亡的小鼠得以存活。
《自然》杂志的编委和评审专家高度评价了此项工作的开创性意义,他们认为:“研究中所建立的技术体系是一项重大突破,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惠利健解释说,除了在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前景外,转化型肝脏细胞在制药工业的药物代谢和药物毒理、基础和临床医学对多元性肝脏疾病机理的研究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悉,该成果目前已申请了相关专利,并有意投入开发利用,争取将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科研生产力,回报社会,造福人类。
该所常务副所长景乃禾强调,这个重要成果开拓了研究思路,发现和建立了皮肤成纤维转分化肝脏细胞的技术体系,但他也坦承“今后的优化路程会更加艰辛和困难”。
这一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经费支持。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参与了部分工作。(黄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