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陈晓翔
“常青藤计划”近日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启动。该计划由辉瑞恩利与哈佛大学联合举办,12名30~45岁中国风湿病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医师参与了14天的学习交流。一对一的交流令我国学者了解了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深刻体会了国外学者严谨的科研态度。
今年5月,笔者有幸在辉瑞公司常青藤计划的资助下来到著名的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Brigham & Women医院(BWH)访问学习。分组参观学习中,我被安排同哈佛医学院的一位老教授一起出门诊。他虽然满头银丝,但依然精神矍铄,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他是第一位设计甲氨蝶呤(MTX)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药物临床试验的医生。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原来他就是著名的韦恩布拉特医生,而这里就是MTX的发源地。
20世纪80年代,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已经从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逐步切换到慢作用抗风湿药物上。当时主要的抗风湿药始终不能有效控制RA。在1980年,韦恩布拉特医生基于对1951年Gubner用MTX治疗银屑病和RA患者所做试验的了解,对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Lederle实验室的帮助下,决定开展一个35位病人、24周、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试验从1983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并发表结果,FDA于1988年批准MTX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因此,韦恩布拉特医生可称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循证药物临床试验第一人。如今,甲氨蝶呤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药物。
看门诊时,韦恩布拉等非常仔细认真,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每个关节,心肺听诊仔细,对有些患者甚至还给予眼底检查,最后认真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将患者的所有病史资料用录音机录入。就诊间歇期,韦恩布拉特告诉我们他负责完成一些生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尽管生物制剂有效,但单药治疗并不绝对优于MTX。因此他对新诊断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倡首先使用MTX单药治疗,单药治疗失败再联合生物制剂。他认为MTX联合TNF抑制剂对一些MTX治疗无效的患者能达到有效的病情控制,即达标治疗。
第二天韦恩布拉特教授就小分子化合物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临床研究做了专题报告。他介绍了由他负责的抗IL-17抗体研究结果,以及Jak抑制剂和Syk抑制剂(R788)两个小分子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这两个小分子化合物是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研究的成功范例,尤其是R788的临床试验结果将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他对整个临床研究非常熟悉,对各种不良反应的观察也很仔细,如他发现某个新药的临床试验中高血压的患者比例高于安慰剂对照组,就对此进行了仔细研究,什么时间出现、程度如何、怎么处理最为恰当等都介绍得非常清晰,足见其对临床研究的严谨态度。
韦恩布拉特教授每周看3次门诊,其余时间都投入到临床研究中。在和他交谈中,可以看出他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是那么执着。在他的门诊室有长达30年以上的患者,一般10余年的患者最常见。这些患者的随访资料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临床研究成果的源泉。
在这个堪称风湿界转化医学典范的MTX发源地,走在哈佛医学院研发中心和研究大楼的丛林中,我真心佩服这些前辈学者,是他们长年累月、一丝不苟的临床实践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最终促成了璀璨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