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应邀参加了2012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年会,会议中关于失败病例的讨论以及人文医学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及医疗环境不同,目前我国的学术会鲜有失败病例讨论,主要集中在疑难病例及成功病例的经验分享上。而在美国的学术年会上,失败病例讨论是一个重要内容,通常由历届结直肠协会主席担任汇报和点评嘉宾,与会专家均可参与到讨论中来。大家针对治疗中各种方案的选择、手术并发症的处理、预后因素的分析进行全面剖析,充分总结每一位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难点和失败之处。此外,大会还有人文医学、医患沟通内容,主办方邀请多位历史学、社会学及法律学专家,就患者的权益、医学发展历史及如何降低医疗风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由于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建立一人“吃一堑”、整体“长一智”的讨论沟通机制更显迫切。每个科室应定期开展整个科室失败病例的讨论和总结;全国性的医学会议,更应增加这种类型的病例讨论;医学期刊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成功病例经验的介绍,失败病例报道具有更大的警示意义。如我们在《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上设立了“人文医学”专题,专门探讨医疗活动中医生面临的各种沟通和伦理学问题。希望利用各种平台,不仅向结直肠外科医生介绍最新的医学进展,也把人文医学理念渗透到医生的诊疗思维中。
目前国内外医生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由于大量高科技设备装备临床,医生逐渐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特性。高科技离临床医学愈来愈近,医生离病人反而愈来愈远。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的医学院除了对医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外,还重视培养他们的人文修养和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医生个个都是社会活动家。
我认为,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三个原则,即依法行医、人文行医和科学行医。而医生要满足这三个要求,需要接受法律、人文知识方面的培训,因此学术交流不应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交流。(本报记者衣晓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