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次市内举办的内科学术会上,同行们对当今的医疗环境表示不满。有人抱怨说,写在病历上的“不适随诊”,就有病人理解成了“不适合随诊”。这一问题引起几位医生的共鸣,大家颇感委屈——怎么医生的一句体贴叮嘱,病人就不理解呢?
笔者认为,“不适随诊”确实易产生歧义,病人容易从字面上理解为“不适合随诊”。这句话的原意是“若有不适请随诊”。如果细抠,这句话还有一点不妥之处,即没有交代清楚“不适”达到什么程度时,病人需要随诊。医生在向病人交代病情和复诊注意事项时,如果交代得更具体、更清楚,可能就不会引起病人的误解。比如就诊者是腹痛病人,可告诉病人:“若是两小时内腹痛不减轻,则请及时复诊。”或:“出现右下腹痛请及时复诊。”病人会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病情较复杂或放心不下的病人,把咨询电话告诉病人可能会更好。
其实,医生不只在语言表述上有产生歧义的地方,有时在行动上也有不妥之处,引得病人疑虑重重。如笔者观察到医生在给病人听诊时,为了数心率,拿出手机调出秒表来计时。有的病人看懂了医生的动作,认为医生工作认真;但是也有病人认为医生是在一边看病一边看手机,对医生不满。再如,有位医生给一病人开了阿奇霉素和生理盐水。这么开在我们看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病人却心存疑虑。原来她记得以前在某大医院医生开的阿奇霉素配的溶媒是葡萄糖溶液。幸好这位医生看出病人的心思,拿出阿奇霉素的说明书向病人解释,这两种液体都可做阿奇霉素的溶媒,才打消了病人的疑虑。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医患之间缺乏交流也是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关爱病人,还要尽量把自己的关爱表达清楚,让病人理解。要尽量避免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和动作,对病人观察再细致入微一些。如果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表达清楚,而让病人产生误解,我们自己也感到委屈,这样的事情对于医患来说才是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