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参总医院肿瘤科的病房里,一群辛勤忙碌的白衣天使用微笑、爱心和责任心为患者驱散阴霾,帮他们树立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希望。
大爱暖心驱阴霾
2008年,某部军官周杰正沉浸在爱妻临产的喜悦中,然而他收到的一纸直肠癌诊断书犹如晴天霹雳,让一家人的心一下子掉进冰窟里。周杰辗转于各大医院之间求医,但病情不见好转。当年8月,他入住总参总医院肿瘤科。科主任廖国清多次请专家会诊,为他制订了个体化的化疗方案。
在护士长张娜带领下,该科护士把周杰当做自己兄弟一样精心照料:每天为他清理伤口、换药、擦身;为了避免褥疮,每两小时为他翻一次身,洗头、理发、剪指甲;经常陪周杰聊家常,轮班给他读杂志……
几个月的相处,护士们和周杰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2009年2月周杰去世,一直陪护的周杰父亲给张娜发来了一条短信:“您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这10个月,感谢你们的精心照料,我儿子走的时候很平静、很安详。能遇到你们,是他不幸中的大幸。”
新技术为患者减轻病痛
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比较大,长期反复输液让患者饱受“皮肉之苦”,还要冒着血管变硬、化学性静脉炎和皮肤破溃等危险。怎样才能降低此类患者的风险和痛苦呢?
张娜翻阅医学文献,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到国外有一种新技术——使用超声引导和微插管鞘技术置入PICC,一根导管可以使用3至12个月,而且患者不用每天“挨针”,输液时也不用担心药物外渗。
当时在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张娜虚心向已开展此项技术的同行求教,经过不懈努力与尝试,2009年5月终于在科室开展了这项国家级的新技术新业务。
爱心赢得患者笑脸
一次,科里收治了一名73岁的患者,老人血管根本看不到也摸不到。张娜实施超声引导下PICC,在血管依稀可见的瞬间,一针穿刺成功,为患者建立了一条挽救生命的静脉通道。
目前,在张娜带动下,肿瘤科的护士们大部分掌握了PICC操作技术。虽然开展这项技术科室每年需要补贴经费,但她们觉得能减少患者病痛比什么都重要。护理组编著的《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方法及科学护理的临床研究》,荣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发表相关论文8篇。
为了减少入住患者的痛苦,她们编印了《疼痛护理手册》,开设疼痛治疗大讲堂,将评估卡发放到每位患者手中。一位新入院的患者用手指着疼痛评估卡上嘴角下压的脸谱对护士说:“疼,有9分了!”依照疼痛指数,护士立即报告医生用药止痛,并对他进行放松训练、局部按摩等止痛治疗。几天后,这位患者指着疼痛评估卡上的笑脸对护士说:“感觉好多了,谢谢你们!”张娜和她的护理团队用一流技术、真挚爱心和优质服务,履行了军中白衣天使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