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县级甲等乙级医院的主任医师,我谋创新、搞科研,虽然出了一点成果,但却难进临床大门,为什么?现详述如下:
我在职时曾完成《基层医院开展脊柱侧凸云纹照相普查》的科研课题,论文在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退休后一直不忘把此成果推广。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防控策略科研突破口。
我国脊柱侧凸患者存在就诊晚、畸形重的特点。手术矫形非常复杂,手术创伤大和费用高。早期发现患者,并选择正确的早期治疗方法,是防治该病的关键。而目前常用目测法作普查,阳性率低,难以发现早期患者。而云纹照相普查法是应用光线相互干扰的原理设计的,设备简单,便于携带,并有速度快、无侵入性、可记录比较的优点。只要学生背靠栅板,背部就形成清晰的云纹图像,根据云纹图像不对称程度,即可判别脊柱是否侧凸、侧凸程度。
尽管我国未将该病防控列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没有普查经费,但是我市慈善总会采纳建议,将13~15岁学生纳入脊柱侧凸普查范围,拨专款分期分批实施拉网式普查。三年来对全市42140名初中生进行了云纹照相普查,发现异常者923名(2.90%);因摄X片需自费,到目前为止,仅有387名学生摄片(占41.93%),其中,发现轻度患者159人,中度患者71人,重度患者3人。多数查出问题的学生去南京、上海诊治,但仍有43名学生在当地治疗,3名重度患者也做了手术矫形。今年起,慈善总会又安排对全市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近8万名学生普查。
现在的问题是,市慈善总会认为,青少年脊柱侧凸防治工作应该长期做下去,而当地医院和相关科室不感兴趣。因为脊柱侧凸是三维畸形,矫形手术难度大,目前能完成此类手术的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如果我们当地医院重视并扶持,组织合适的专业人员进修培训,并请大城市大医院骨科专家指导,完全可以担当起脊柱侧凸防控任务。
借此呼吁,望各级医院不仅要重视临床治疗,也应重视疾病预防,同时对新技术开展要大胆扶持、推进,敢于“吃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