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进军 刘百元
日前,我院派人赴青海玉树将藏族儿童“小希望”、妈妈巴桑阿毛、哥哥成林求培接到了北京,为他们健康体检、治疗疾病,捐款捐物,带他们游览参观,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奉献爱心,谱写了一曲大爱赞歌。
事情还要从两年前的玉树地震说起……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随着一阵地动山摇,使已怀胎8个多月的巴桑阿毛失去了丈夫,没有了房屋,婆婆也在地震中失踪了。由于过度惊吓和痛苦,她早产生下一名男婴。因在接生时没做相关的消毒处理,导致男婴眼睛、肚脐等全身多处感染,已经奄奄一息。如不及时救治,他将可能因败血症而导致死亡。
危险之际,巡诊途经这里的我院玉树抗震救灾医疗队发现了他们,队员们迅速用生理盐水为婴儿感染部位消毒、用药,为他检查心跳和呼吸,并为巴桑阿毛进行了产后检查。之后的几天,队员们每天定时来到她家的帐篷,为母子俩检查、诊疗,还送来衣被、食品和队员们自发捐助的1.2万元钱。为帮助这个不幸之家重振生活的勇气,院长刘希华承诺:持续资助男婴到16岁。当听说男婴尚未起字时,刘院长还为他起了个汉族名字——“希望”,因为他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是玉树的希望,更是祖国的希望。
两年来,我院没有忘记这个藏族家庭,每年定期将钱款和生活用品寄往巴桑阿毛家中,让他们时刻感受着党和军队的温暖。
得知“小希望”到来的消息,医院办公楼前围满了人,他们是来迎接“小希望”的,大家都想看看他长成什么样了。巴桑阿毛一家一下车就被团团围住,小家伙浓眉大眼、头发微卷,两只小手不停挥动着。“小希望”12岁的哥哥成林求培,双手虔诚端着数十条金黄色的哈达,这是献给最尊贵的人的。巴桑阿毛双手合十,敬献哈达,表达藏族人民最质朴、最崇高的敬意。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没有你们这些‘金珠玛米’,就没有我们这个家!我们家永远忘不了你们,谢谢你们!”
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小希望”一家被大家簇拥着走进会议室,桌子上摆满了学习用品和各类玩具,这都是医院提前为他们准备的。座谈中,院长刘希华、政委马凡等院领导嘘寒问暖,与巴桑阿毛拉起家常,大儿子成林求培则当起了翻译,“小希望”坐在妈妈怀里专注地摆弄着玩具。院长刘希华说:“看到你们一家很健康、很快乐,我们感到很欣慰!祝愿你们全家越来越幸福!”。政委马凡当场表态:“我们将按照承诺,一如既往地帮助你们这个家庭,并一直资助‘小希望’到16岁!”
座谈结束后,根据计划,医院专门为他们一家三口安排了全面细致的健康体检。曾在玉树亲手救治“小希望”的儿科副主任蒲秀红,耐心为“小希望”量身高、称体重、听诊,足有20余项。当她宣布“小希望”身体一切正常时,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妇产科安排知名专家吕秋兰和曾参加玉树抗震的张巧玉为巴桑阿毛进行了妇科检查,消化科对巴桑阿毛的胃病进行了精心诊治;超声科为巴桑阿毛进行了超声检查;美容整形烧伤修复中心的专家,为患有手疾的成林求培及时实施了手术。
大爱无疆,暖流涌动。医护人员纷纷自发前来为“小希望”捐款献爱心。你100元、我200元、他500元……人群中有机关干部,有医护人员,还有参加玉树抗震的队员们。不到半小时,大家就捐款1.5万余元。曾参加汶川和玉树抗震的护士杨晓红刚交完班,就匆匆赶来,放下500元钱又迅速离开现场;肝胆二科主任李虎城一出手术室就得知消息,来不及换下手术服便急忙送来一个厚厚的信封;正在外参加学术会议的皮肤科医生梁晓博,托人捎来自己的“爱心款”……
爱心在传递,行动在继续。医院还专门安排“小希望”一家游览天安门、鸟巢、国家大剧院、动物园、颐和园等北京著名景点。在天安门广场,“小希望”牵着护士陈瑜的手,欢快地奔跑,像高原的雏鹰自由地翱翔。几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在国家大剧院前,在昆明湖畔,在动物园里,都留下了“小希望”灿烂天真的笑声。
军民鱼水情,藏汉一家亲。医护人员用人间大爱,托起玉树明天的希望。政委马凡表示:“救助‘小希望’,是我们每一名军人、每一位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我们还将发挥医疗优势,救助更多的“小希望”,帮助更多的像“小希望”这样家境贫困的家庭,为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