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党委“一班人” |
汶川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防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海地大地震国际救援……
在这些历史大事件的现场,都活跃着我国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专业人员的身影。
他们堪称我军应急力量的先锋,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筑起钢铁长城,为国为军为人民抵挡疫情灾害的威胁。
建所9年来,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先后有8人荣立二等功,30人荣立三等功,1名同志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1 名同志受到国家四部委表彰,2名同志被评为总后先进个人。
2011年,该所被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合表彰为“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建设先进单位。”
今天,我们走进这个光荣的集体,追寻他们的发展轨迹,感受他们的独特魅力。
思路创新绘蓝图
2003年10月,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将军队疾病预防控制职能赋予全军最高军事医学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并成立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在原总后卫生部防疫队的基础上组建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成为履行全军疾控中心职能的核心单位,隶属军事医学科学院。从此,正式开启了军队疾控事业的大门。
由于我军公共卫生事业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如何建设发展成为摆在所党委面前的一道难题。由于军队体制编制的特殊性,如果照搬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模式,显然不科学。如果像军事医学科学院其他研究所一样,走以科研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也是行不通的。如果将业务范围只停留在原防疫队现场工作层面,那也将有悖于成立这个单位的初衷。
建设创新首先是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理念的创新。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疾控机构建设经验,结合担负的职能使命,所党委一班人统一了思想认识:作为军队疾控的核心力量,作为国家疾控事业的“八一队”,疾控所的建设必须在全军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以此带动全军二级疾控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确立了这一高标准后,他们又从战略上提出了“整体打基础、局部争跨越、以特色取胜、以优势取胜”的建设思路,从战术上提出了“三箭两弦”的发展模式。以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和应急处置为箭,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弦,形成发展合力。
全所承担的任务涵盖疾病监测预警、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卫生监督、慢病防控等全军疾控业务的各个方面。为有效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根据所职能定位和学科布局,他们提出了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应急处置“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平时各学科部门相互独立开展工作,一旦遇到重大任务,所有业务科室将联合行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设几年来,疾控所党委一班人摸着石头过河,边建设边摸索,边发展边总结,在实践中闯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被推出。
建所之初,面对没有办公大楼、人员分散办公的尴尬局面,疾控所领导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搭建起现代化的疾控平台。在硬件建设方面,建起了集疾控、科研、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办公大楼;以纳入国家疾控体系为契机,建立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空气消毒实验舱、环境模拟舱等一批国内领先的实验室,购置了价值5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打造了“应急处置、日常疾控和信息化管理”三个技术平台。在软件建设方面,以实验室资质认证为抓手,全面加强规范化建设。2007年,该所率先在军队疾控机构中整体通过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走在了全军同行的前列。
管理创新促发展
2009年5月,某部队战士相继出现高温、发热症状,发病人数迅速攀升。疾控所在第一时间派出防疫人员赶赴现场指导疫情防控。流调人员在防控一线采集到的标本需实验室进一步确认。由于该所在病毒检测领域的相关技术还未成形,只能将标本送到兄弟研究所检测。这件事深深刺痛了疾控所人的心。
于是,所党委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坚持任务、科研两手抓,以任务牵引科研创新,以科研促进任务完成。他们提出了“疾控任务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每次执行任务都要求承担任务的人员要做到事前科学设计、事中科学实施、事后科学总结。为此,所里制定了《疾控任务科研项目化管理办法》,专门拿出经费设立了疾控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大家以日常疾控工作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创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2005年以来,全所先后参与和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113项,发表SCI论文百余篇,获得专利15项。
疾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黄留玉介绍说,应急是能力,科研是基础,基础决定着能力。应急和科研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只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单位的快速平衡发展。
作为国家和军队掌控的一支战略机动力量,该所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大队承担着我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任务。建好大队,对于整个单位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队先后圆满完成汶川抗震救灾、甲型H1N1流感防控、奥运安保、世博安保、海地地震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国内外重大任务。2012年6月,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大队被总参、总政、总后、总装联合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单位”。
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关键在人才。所党委始终坚持将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建所之基、立所之本。
近年来,该所瞄准“研战一体、技指合一”的目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名师帮扶、学科孵化、课题牵引、任务摔打等,多措并举催生人才。先后选派14名干部到国内外权威专业机构培训深造,选送20名干部参加国际救援培训、国际卫生防病演习,轮流安排干部广泛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了一批既能入实验室又能下现场的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博士宋宏彬作为拔尖人才苗子被选送到美国留学,学成回国后,所里专门为他建立了实验平台,帮助申请4000多万元课题经费,多次派其执行应急处置任务摔打锤炼,使其迅速成长为知名的传染病防控方面的专家。宋宏彬博士不负众望,建立了重大传染病疫情现场分析与控制系统和全军传染病病原监测体系。他本人被破格提拔为研究员和实验室主任,当选总后“科技新星”。
疾病预防控制所政委邵长河介绍说,只有紧贴任务需求,培养一专多能、素质过硬的专业骨干人才队伍,才能在未来战场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如今,全所博士、硕士达到86%,拥有总后科技新星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形成了一个能研善战、素质过硬的人才方阵。
技术创新显真功
2012年5月的一天,该所全军疾病监测中心值班人员在某部队医院上报的数据中,敏锐地发现近两天时间先后出现3例风疹病例。风疹作为一种传播性很强的传染性疾病,按照疫情暴发理论,发病人数达到3人就算暴发疫情。而这3名患者均来自同一部队,若不及时控制,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疫情。值班员发现情况后,迅速将此情况按程序上报,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在简单疫情研判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上报上级业务部门,并将情况通报疫情暴发单位。同时,派出防疫专家赶赴部队指导防控。由于监测预警及时,避免了一起重大疫情的暴发。
这次重大疫情的成功规避主要得益于该所研发的《军队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为实时监测疫情动态,提高疾病监测预警能力,他们以疫情监控业务流程为主线,建立“个案网络直报、实时分析预警、暴发早期探测、事件动态评估”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并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上线运行,实时掌控全军医疗单位病例收治情况和全军各单位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为军地疫情监控、指挥决策和联防联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为提高军队传染病诊断能力,实时监测传染病病原体的变化,该所依托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课题,建立了以军区疾控中心为初筛实验室、部分军队医院为监测哨点,形成了全军传染病病原监测体系。
2012年6月,该所卫生学评价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强在食品安全国际权威杂志《Food control》上发表了文章,这也是他们在该领域发表的第一篇SCI文章。近年来,该所充分借助参加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卫生保障的平台,积极创新重大活动保障方式方法,在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上都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对“关键点控制”“风险评估”等技术指标的分析评定,确立了重大会议保障的科学执行标准和评价标准,并研制了重大活动保障箱等一批应用装备。
为创新现场处置方法,提高现场处置能力,他们还组织力量科研攻关,开发了“军队重大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智能分析系统”“食物中毒调查及智能分析系统”,研制了现场流调箱,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现场流调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和智能判断。该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疫情现场快速诊断对于有效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疫情诊断效率,他们研制了“传染病疫情现场快速检测分析平台”。该平台由现场采样技术、标本处理技术、试剂保存技术、快检试剂盒及智能判别系统组成,在疫情处置及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过程中,他们开展了群体心理应急干预研究,开发了群体心理测评工作和预测模型,制定了干预措施,有效提升了部队战斗力。此外,结合实战需求,还研制了“应急现场指挥车”“军队卫生监督车”“军队免疫接种车”等一批集成创新成果。
勇挑重担建功勋
建所9年来,疾病预防控制所先后处置了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暴发以及艾滋病、不明原因肺炎、群体性食物中毒等各类重大疫情上百起,充分发挥了军队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骨干力量的作用。
从2008年至今,疾控所先后选派100多人次赴汶川地震灾区、西南旱区、青海玉树震区、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地、南方洪涝灾区、云南盈江地震灾区等灾情一线指导防疫救援工作。队员们充分发挥现场应急处置经验丰富、技能理论扎实的优势,主动参与灾后救援,累计为总部、机关提交各类防控建议案30余份,为灾区科学、高效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疾控所的工作任务远不止于此。他们还曾多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援助,积极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世界面前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防疫人员的良好形象。
2009年,疾控所参加的“和平使命—2009”中国与加蓬人道主义救援联合行动是我军卫生防疫人员第一次走出国门全面展示形象。在执行任务期间,所里随队行动的队员积极作为、彰显技能,不但锤炼和检验了我军防疫力量应对新环境、新挑战的能力,还积累了国际合作经验,收获了热带医学研究成果,赢得了总部首长和加军高层领导的好评。
2010年,疾控所再次选派出骨干力量参加中国国际医疗防疫救援队,先后赴海地地震灾区和巴基斯坦洪灾地区执行国际人道主义防疫救援任务,为我军赴海外执行人道主义医学救援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受援国人民的衷心感谢。他们为当地培养了医疗防疫工作志愿者多人,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防疫队”。
所党委一班人深知荣誉代表的只是过去,未来的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为抢占发展机遇,谋求新的发展,他们精心绘制了“十二五”建设发展蓝图,确立了“一队三部”的战略定位和建设“两型一流”的战略目标,即:把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大队建成国家、军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战略支援队,使所成为军队疾病预防控制的战略咨询部、军队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管理部、全军疾控中心疾控成果的集成转化部,建成力量型、引领型的世界一流疾病预防控制所。
站在新的起点上,所党委一班人将带领全所官兵按照“完善、提高、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及“整体打基础、全面争跨越、以特色取胜、以优势取胜”的建设思路,围绕“三个引领、一个表率”的发展目标,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