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影像检查互认 难!

2018-12-13 21:12:45浏览:79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X线检查结果互认今年将扩展到北京市二级医院,CT、MRI影像资料何时互认?在日前举办的北京市医学影像质控中心技师长培训班上

  X线检查结果互认今年将扩展到北京市二级医院,CT、MRI影像资料何时互认?在日前举办的北京市医学影像质控中心技师长培训班上,专家表示,我国的影像检查在设备质控、技师操作和医师诊断方面都有短板,这三个方面必须达到共享标准,否则就做不到互认。

  目前一名基层疑难病患者,通常经当地县医院诊治,再转到省级医院,最后来到北京、上海等大型医院,这个过程需要1个月甚至半年。患者每到一所医院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重复检查十多次者并不罕见,还不包括不合理检查。

  国外统计显示,在现代化医院,有70%~85%的诊疗信息来源于医学图形和图像,而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大血管系统的诊断和治疗对大型影像检查的依赖性则更大。为了节约医疗成本,提高诊疗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影像检查资料互认是必由之路。北京市医学影像质控中心历时两年多完成CT和磁共振共享规范,已递交北京市卫生局审批,预计今年年底出台。但与普通X线检查结果互认比较,CT、MRI影像结果互认要复杂得多,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难点1  影像设备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而没有标准就不能保证所获取的医学图像质量合格,应用不合格设备进行影像学检查,其诊断准确性将大打折扣。

  发达国家在购置影像设备时,国家要求生产厂家一定要提供用于设备质量控制的配套硬件和相关软件,每天在开启影像设备时常规进行设备质量参数的检测和校正。这笔费用大约占整个设备总价值的15%。我国尚无医疗质量保证法,地方法规也是空白,卫生部的行业管理虽顾及到此,但不是强制性的,医院为了节省费用,把这部分软硬件取消了,导致我国影像学设备从根本上存在质量控制缺陷。

  难点2  我国影像学科没有在人事编制上配备医学物理师,而开展医学影像设备和图像质量控制、针对患者制订个体化检查方案等工作是物理师负责的,没有专门人才也是导致影像质量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医院运转的影像设备没有常规校验,已经产生了严重问题。例如,正常水的CT值在0~10Hu,软组织的CT值在50~60Hu,骨质结构的CT值则在100Hu以上。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图像记录的CT值为50Hu,使我们误认为是软组织,而实际反映的物质是水。国际上通常根据每个人的身高、体重来调节扫描参数,以降低被检查者遭受的射线剂量,减轻射线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这些工作都需要医学物理师来完成,而我国无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尽管在大学里已经设置了医学物理专业,每年也有学生毕业,但是由于卫生人员技术职称系列没此项,这些毕业生没有到医院影像科工作。

  难点3  影像医师的诊断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地市级以下中小医院的影像医师基本没有接受过5年规范化专科培训。医生的水平与所在医院的规模直接相关,三级大型医院的医生水平高,而在中小医院工作的医生见到的病例数量少、难度不够,难以获得最终诊断结果,其水平较低。虽然到大型医院进修可弥补这一缺陷,但因进修时间短,训练不系统,作用十分有限。

  北京市医学影像质控中心完成的互认标准包括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此次技师长培训先行一步,内容包括CT和磁共振共享标准、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以及各种影像检查的具体临床应用指导等。

  此外,我国医学影像科的设置不统一,多数以设备划分科室,而国际上集中设置一个放射科,在“大影像科”的框架内按照系统划分亚专业,所有医院(包括影像中心)必须按照统一的指南实施检查,结果在全国范围内互认。我国影像分室管理,不仅造成医生从事的领域狭窄,知识面不足,还加剧了不合理检查。特别是超声检查在多数医院分散在很多临床科室,水平参差不齐,也必然导致检查结果无法互认。

  我们呼吁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改革住院医师培养机制,理顺科室设置和管理方式,逐渐从根本上消除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的“绊脚石”。(本报记者吴卫红整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解放军第302医院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

上一篇:

省部军合力促安徽卫生发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