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博士后班长”的带“兵”之道

2018-12-13 21:13:25浏览:52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主人公小传李军,男,1971年6月出生,1989年9月入伍,博士后,现任成都军区总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野战医疗所10班班长、手

  主人公小传 李军,男,1971年6月出生,1989年9月入伍,博士后,现任成都军区总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野战医疗所10班班长、手术组组长。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国际SCI等文章60余篇,荣立三等功1次。

  8月初,记者在成都军区总医院野战医疗所驻训场采访时,了解到一件新鲜事:“博士后班长”李军带的7个“兵”:郑琇山、庞勇2名在读博士后,刘恩渝、龚凯、龚加庆3名博士,刘英海、梁亮2名硕士,平均年龄36 岁,成为了响当当的高学历班。

  据该院副院长兼野战医疗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顾建文介绍,高学历人才是医疗所一支重要技术力量,通过强强联合、实战锻造,李军带的“博士班”产生了1+1>2的效果,对于如何提升卫勤保障能力很有启示。

  记者走近“博士后班长”和他带的“博士兵”,与想象中的“白脸书生”形成鲜明对比:个个留着平头,紫外线烤晒出的黝黑,被他们形象地说成是野外驻训时的“制式”肤色。“博士班”队员来自不同科室,从事普外、麻醉、胸外、骨科等不同专业,却因同属外科系统分到了同一个班——10班。

  “博士后班长”李军今年参加野外驻训是第6次,与前5次当“普通一兵”角色不同,这次驻训带了两“长”:班长、手术组组长。为补好“当班长”这一课,李军挑灯夜战学条令,放下架子“取真经”,学习管理、带兵方法。

  “带高学历兵,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军掰着指头数着,直言不讳:队员不仅来自不同专业、学历高、年龄大、思想活跃,而且资历老,有参加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黎巴嫩国际维和的,还有参加跨区军事演习、赴“世界屋脊”代职的……带好全班压力大。

  当班长之初,有人曾劝李军:班长叫起来带“长”,实际上仍是一个兵,“兵头将尾”不好当,就不要逞能了。李军却认为,虽然班长带兵的天地虽小,但发挥的作用不小。

  李军带兵也有“败走麦城”的经历。驻训第二天,队员迟到早退、着装不统一、内务评比“倒数第一”,受到医疗所点名批评。“博士班”牌子被砸,“一班之长”李军的“脸上无光”。

  根源在哪?班务会上,有的认为只有手术刀过硬,内务过得去就行;有的认为都是老兵,不能像新兵一样要求;还有的认为驻训时间短,又是临时班,不要那么认真。李军剖析原因后认为,关键是认识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理疏通”,讲建立大汉霸业的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胜出,打败项羽,定都建汉,修成正果,根本的原因是严于律己的故事中,使大家明白“博士硕士首先是战士,这奖那奖首先战场叫响”的道理,鼓励大家“受到批评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同时,李军率领队员到内务标兵班学习经验。自那以后,李军及“博士班”知耻而后勇:训练场上,无论是烈日下还是暴雨中,他与队员一起摸爬滚打;中印形势教育,他走上讲台“一战成名”;集合站队,他首当其冲;打扫厕所、搬运两三百公斤的手术床和野战帐篷,他带头干累活脏活……

  在“博士兵”眼中,李军既是一个称职的班长,又是一个情同手足的兄长。硕士刘英海受领驻训任务时,孩子出生10多天,他毅然别妻离子奔赴驻训场,李军得知后主动找其聊天,拉家常,处处关心,使其感动不已,全身心投入驻训工作。刚在美国连发数篇英文SCI文章、42岁的龚加庆博士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兵”。到驻训地后,偶尔发几句牢骚,认为都一把年纪还参加训练,一肚子委屈,李军及时靠上去谈心交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其解开“心锁”,龚博士像变了个人似的,帮厨、打扫厕所卫生、挖臭水沟等争着干,成为班里的“主心骨”。一天晚上,在读博士后庞勇发高烧38.5℃,李军将体温计塞入庞勇的腋窝量体温,庞勇当时很感动,以为是班长做做样子,谁知,李军接着找来清热解暑冲剂,还从炊事班打来绿豆汤送到床前……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天,庞勇很快退烧。

  “班长是队员的标杆,你有多少高度,‘兵’就有多少追求。”李军从羊带领一群狮子打不过一只狮子带领一群羊的寓言故事中领悟到,如果班长是“羊”,很难带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小老虎”。

  8月2日,防空警报骤响,战机呼啸。驻训地突遭“敌”空袭,李军带领“博士班”队员冒着炮火硝烟,抬着伤员向安全地域紧急疏散隐蔽。“敌机”刚过,“博士班”迅速搭建手术帐篷、手术车,手术床、麻醉机等装备全要素展开,伤员救治继续进行。8月4日,营区宿营地倾盆大雨,暴雨如注。这时,李军首先想到的是训练场手术帐篷内是否进水,冒雨冲向训练场,班里队员见此,一个个冲向雨中,大家挥起铁锹疏通排水沟、平整场地,衣服全被汗水和雨水侵透了,全身上下溅得浑身是泥,手掌被磨得通红,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三军看统帅,士兵看班长。”在李军看来,班长的“官衔”不大,责任重大。为此,李军瞄准未来战场,找准战位,敢于“亮剑”,他把驻训作为实战平台,结合多年来开展的10余项无痛新技术和参加抗震救灾等多项非战争军事任务实践,针对大批量伤员的疼痛治疗在国内外存在的不足,把科研课题转移到战时系列疼痛技术,在战时治疗、创伤后紊乱性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等项目上攻关克难。

  战创伤“黄金一小时”早期救治,平时在医院较容易,但在战时却困难重重,需要手术组甚至医疗所紧密配合,才可能达到。驻训中,李军带领“博士班”队员紧紧围绕这一难题攻关,带领手术组队员从理论、实践训练中发现影响手术通过率的因素,运用卫勤战术推演和手术路径模拟的方法,找到了手术环境快速消毒、器械消毒、简单快速有效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同时,坚持从实战出发,立足现有装备,反复开展快速止血、抗休克、抗感染、防治误吸、快速人工气道等10余项课目演练,缩短了“黄金一小时”抢救时间,规范了急救手术的方式,提高了伤员救治率。 

  “‘博士兵’都有优缺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优点,同样重要。”这是李军对知识转化为实际带兵能力的理解。李军围绕战时卫勤保障开展课题研究,根据“博士班”队员的专业,量身定制科研课题、主攻方向:博士刘恩渝主研《批量颅脑外伤伤员分类、救治、后送策略》、博士龚加庆主研《重度创伤致小肠应激性损伤机制研究》、在读博士后郑琇山主研《野战条件下官兵心理状态调查及应对策略分析》、博士龚凯主研《野战条件下骨科常规训练伤的防治研究》……解决了战创伤救治难题,提升了战时急救能力。

  班长带兵有方,“博士班”成绩显著。在李军的模范带领下,“博士班”的卫勤训练水平不断提升,制约保障力瓶颈难题逐步破解……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症状与血液病类似须警惕

上一篇:

解放军汶川抗震《医学救援志》即将出版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