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近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不难发现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的都是与人类健康或生存密切相关的研究。
2007年,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的马丁·埃文斯。其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8年,德国的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前者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后两位发现了艾滋病病毒。
2009年,美国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他们解决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染色体如何受到保护而不发生降解的问题。
2010年,英国的罗伯特·爱德华兹。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
2011年,美国的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的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的拉尔夫·斯坦曼。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2012年,日本的长山中伸弥与英国的约翰·戈登。他们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诺贝尔奖能否代表最高学术水平,是值得讨论的。但不管怎样,学术界已经把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的最高荣誉,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反观我国医学研究现状,感觉离诺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学术研究必须讲究团队精神。诺贝尔医学奖的合作获奖20年前约为30%,近年来上升至86.7%,说明医学科研从高度分化向高度综合的趋势发展。但是,国内一些有影响的项目因为署名问题而引发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院士举报院士、院士举报学生的事件。判定这些举报自然有专门的机构完成,我们不敢肆意评论。但是,这些举报多数是在某一个关键时刻,如评奖或晋升时,我们不得不怀疑举报的动机了。学术上出现“窝里斗”和“红眼病”,无疑会制约中国医学研究的发展。
科研诚信受到国际质疑。近年来,我国学术造假事件屡有发生。笔者在给《中华外科杂志》等杂志审稿中,经常可以发现明显的造假行为。学术剽窃行为也屡见不鲜。如笔者的科研成果《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曾被多次剽窃,有一个剽窃者只改动几个数字,其手法之低劣,剽窃之大胆,令人吃惊。一些学者,甚至是一些知名学者的学术造假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被屡屡曝光,带来恶劣影响。学术腐败严重影响了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诚信,一些国际期刊不愿意、甚至不接受中国的论文。
在学术创新研究方面做得也不够。我国医学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医学的发展,常常跟在人家后面走,能齐头并进已实属不易,更别提超越了。从掌握的资料看,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以基础为重点,兼顾应用(80%为基础研究,20%为临床医学)。笔者大胆预测,未来诺奖可能会授予人类基因计划、腹腔镜或无痕外科等划时代的医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