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远在杭州的母亲说自己右侧头皮、耳朵很痛,额头和头皮起了许多“小包”。我马上用微信发出视频通话邀请。母亲在视频里描述她的发病情况,也回答了我的问题。在视频通话时,看到她的额头有“小包”。我让她切换成相机模式,自拍出更为清晰的照片,通过微信传给我。母亲说,发病时头痛剧烈,无法入睡,还发出一颗颗疱疹,还真以为自己得了大病。
我很快判断是带状疱疹。这种与免疫有关的病变,春季老年人好发,系一种病毒感染。适当药物干预,可以减少后遗症。母亲的住处附近没有药店,行动也不方便。我到药房去配了药,马上叫快递送出。今天母亲发来微信:疼痛已经基本缓解,皮损也在吸收中。她还开心地发了院子里梅花绽放的照片。喜悦之情,跃然“信”上。
这次利用移动设备给母亲看病,问诊和望诊的效果接近真实面诊。也许有人会问:“没有触诊行吗?”比如有无部位压痛?肿块的质地?
毫无疑问,移动远程医疗不能等同于面诊,移动互联网也确实存在几个劣势:无法用手检查,无法使用医生的嗅觉,无法直接开处方,清晰度和现实有差距。但是,这并不代表移动远程医疗未来发展受到限制,理由是:
1. 能否指导患者自己用手来检查,或做动作来描述体征?我在这次视频通话时,成功地教母亲自己做了触诊,然后实时把情况告诉了我。
2. 同样,嗅觉可以通过患者自己的感受来转达,而且大部分疾病无需使用嗅觉。
3. 最后两点,随着IT技术的发展,将不是问题。
因此,对于某些外观特征明显、病情较为清晰的疾病,移动远程医疗似乎完全可以胜任,如下肢静脉曲张、部分皮肤疾病、腱鞘囊肿等。
因为移动设备的发展,病史、检查报告甚至影像片子直接拍摄上传变得轻而易举。也许有人说,看片子的清晰度无法替代。没错,有些疾病的片子必须面诊,但也不要忽视:很多情况下,医生需要的清晰度并不很高,像血管外科的静脉造影片或者下肢动脉CT就是典型例子。
不妨再想象一下:和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远程沟通,是否诊断准确率可以超过一般经验的医生?便捷充分的远程沟通,其问诊效果和深度是否可以超越中国医院排队几小时看病5分钟的就诊效果?且不谈有些医生面诊,根本没用手为病人检查。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医生除了掌握治疗的指征外,还需要掌握网络咨询的疾病指征。移动远程会诊将成为医生必须掌握的另一种技能吗?
有人说,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顺其者昌,逆其者亡。医疗也不例外。
延伸阅读
国内医生上网情况调查
1月25日,IpsosHealthcare及RuderFinnAsiaHealth&Wellness发布一项针对大陆、香港、台湾地区522名医生的网络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大陆医生对于互联网的重视程度正在迅速提升。该项调研在大陆的主要调查结果有:
★总体来说,互联网并未得到医生的广泛使用——只有约30%的医生每天上网数次,并且只花费约1小时查询信息。50%的医生每天上网一次。尽管30%的数字相比香港地区75%的比例略低,但较两年前仍然是不小的进步。
★一线城市医生(33%)比二线城市医生(17%)上网更多。每天在线搜索医疗信息超过1小时的医生,其搜索工作主要是在单位(30%)及家中(38%)完成。
★68%的医生认同如果能够更为方便地获取网络医疗信息,将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62%的医生曾依据通过网络资源(浏览器及在线免费服务)获得的新信息改变了初步诊断。
★60%的医生使用短信提醒患者进行随访。
★40%的医生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即时回答患者的紧急咨询。(摘自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