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技术最早来源于经济领域,由Atkinson and Stiglitz在1969年首次提出,被表述为“适用于本地条件的实践与学习”,受到当地特定的资源禀赋的制约。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指出,发展中国家要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大部分应该是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发达国家的最先进技术,应按照本国的资源条件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引进适宜技术。
没有政府的购买很难推广
多数高新医疗技术的研发是基于发达国家或城市资源条件的最优使用,因此,尽管农村可以像城市那样获得相同的最新医疗技术,但在市场运作机制下,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必然倾向于使用利润较高的高新技术。如果采用的技术和当地的资源条件不匹配,将造成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明显超出当地居民支付能力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当一部分适宜技术属于价格低廉或不赚钱的技术。如果没有政府的积极干预和购买,很难在与高利润技术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例如,盐酸戊乙奎醚取代阿托品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技术,虽然已经推广多年,但由于单支药品成本较高,乡村医生因病例较少不愿储备药品。直到政府出资集中采购盐酸戊乙奎醚提供给乡镇卫生院后, 乡村医生在抢救完成后再支付政府垫付的药费,才使该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群众运动式推广低效短命
以往的经验表明,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技术推广,往往是低效和短命的。由于推广的技术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基本需求和障碍,与当地的资源条件不匹配,推广的卫生技术常常是患者不接受、医生不欢迎、环境不支持、领导不满意。如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技术,虽然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存在巨大的现实需求,但由于康复时间长,基层医生的康复服务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与激励,与其他技术相比短期难以看到显著收益,导致此类技术难以持续推广和应用。
我们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辽宁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在省内6个县推广中医、西医和计划生育三大领域共42项技术。为提高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需方——农民患者,供方——各级医院和医生,环境——领导意愿、硬件条件、环境政策等相关情况开展详细的基线调查,明确技术推广的目标,把握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以基层患者和医生的技术需求为重点开展技术选择与推广,取得了多方满意的效果。
培植环境比技术推广更迫切
由于基层医生普遍缺乏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动力,因此,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政策约束、经济补偿、合同管理等综合措施,创新性地建立适宜技术推广的适宜环境与动力模型。
选择的技术是否适宜,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推广的技术是否与当地的资源条件相匹配。技术推广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当地是否能建立一种适合技术生存与发展的适宜环境。这种适宜环境包括当地居民的支付能力、医保制度、政策环境、人才素质、经费支持、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
为充分调动政府、机构、专家和医生等各方的积极性,我们采用公开招标与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项目负责人和推广医生,根据机构和医生的积极性与能力实行分级管理。对素质好、积极性高的基层医生重点扶持,扩大其服务半径和推广数量;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医生,根据因地施技与因人施技的原则,选择、调整适宜技术,以提高推广质量,控制技术风险。
探索将适宜技术推广与新农合建设有机结合的道路,努力排除技术推广面临的组织、政策、资金、设备、人才、奖惩等方面存在的障碍,这些都是让适宜技术生根、发芽、壮大的环境。当地人才队伍也是决定适宜技术推广引力和动力的关键。相同技术在不同地区,推广效果会存在很大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善,才会培植出适宜的环境。
(上图为河北省秦皇岛港口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刘建一,欢迎第3万名高血压患者加入该院的高血压防治微机网。郭 城摄)
观点链接
各方推广动力不足
浙江省湖州市卫生局 顾掌生
几年来,我们在进行适宜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感觉到最大的困难是推广方与基层医疗机构双方对该项工作都缺乏热情,因此导致推进工作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推广方多是当地医疗技术最强的医院。大多数医院自身的医疗业务十分繁忙,不想再挤出时间干这项工作;医生的想法是管好自己的病人,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就可以了,不愿再花时间去做“奉献”。更何况,开展推广工作需要医院拿出三倍的配套资金,领导更不乐意了。因此,医院不配备专职推广人员,更不会经常下基层进行检查、督导等工作。
而在基层医院,一方面根深蒂固的经验技术总在作祟,另一方面推广适宜技术也没有给医生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基层大多是全科医生,面对内、外、妇、儿等一级学科及其二级学科,没有足够的精力也无心掌握所有的医疗规范。退一步说,即使愿意学习新技术者,也往往只是听了一堂课,并没有真正掌握技术,无法在今后的医疗活动中实施。仅有少数基层医务人员与专家保持联系,通过电话进行咨询。
为此建立健全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应帮助基层医生为患者建立治疗全程档案;其次制订现场指导、督导、核查制度,并定期下去做;第三,双方医院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奖惩分明。另外,每年的推广项目不宜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