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早上7点,院长任家顺准时来到了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8点时分,他才在办公室匆匆喝了点牛奶、吃了点点心。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已是常态。
而每个新桥人几乎都是这样,枕戈待旦,不敢松懈。
其实,他们取得的成绩足以让人敬佩。在网上输入“新桥医院”搜索开设西南地区首家“超声专家门诊”,成立全国首个“医院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完成国内首例数字化脊柱微创手术,推出重庆首个肿瘤治疗“日间病房”,设立重庆首个规范化儿童雾化中心……仅今年上半年,诸如这样“首家”“首例”的字眼就比比皆是。
50多年来,新桥人从贺龙元帅“跑马圈地”开始,锐意创新,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辉煌和荣誉,已发展成一所响当当的一流医院,各项医疗指标均位列全军和重庆市前茅。然而,遥望友邻,军内兄弟单位打出精品建院战略、研究型医院战略;环顾四周,地方综合医院正在蓬勃发展。
以新一届党委班子为核心的新桥人明白,医院发展到今天,是一代又一代新桥人传承接力、不懈奋斗的结果。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回头望望过去,抬眼看看前路,新桥人正在思考应该怎样跑得更快一些。
“对照国际国内一流要求,我们感到医院的发展仍是"规模拓展中的快速增长、重点突破中的提名升位、爬坡上坎中的奋力崛起"。可以说,纵比进步很大、横比差距不小。”该院院长任家顺感慨道。
快速发展中,最难得的就是清晰地认识自己。新桥人自己设问,“打破这个"怪圈"靠什么?只能依靠转型!”
该院政委杨斌告诉记者:“我们认为,顺应发展大势、把握发展机遇、正视发展差距、加快转型提升、破解发展难题,如箭在弦、势在必行。当前,坚持和发展"两个取胜",就是要扭住"质量内涵"和"特色优势",在坚持一流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建立一套新的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切实以观念转型引领发展转型,创建一流研究型国际名院。”
转型之难就在于既要破、又要立,既要敢于打破思维惯性,又要制定合理举措。经过反复研究,该院借学校把今年设为“转型发展年”的契机,大胆提出,新的发展阶段,就是要把握“一流标准”和“质量特色”的发展指向要求,立足转型强特色、提质量、塑优势、创一流。
落到实处,就是在积极拓展“军事发展快”的特色优势上创一流,不断提升卫勤保障能力;在不断强化“主干学科强”的特色优势上创一流,不断提升主干学科开展临床技术创新、掌握临床前沿技术、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能力;在积极培育“人才底力厚”的特色优势上创一流,着力培养国家级领军人物和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优秀年轻人才;在全面巩固“临床技术好”的特色优势上创一流,强调卓越服务理念,努力在微创手术、杂交手术、器官移植等特色技术上形成集约化优势和高精尖特色;在持续深化“教学积淀厚”的特色优势上创一流,大力深化综合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与综合化课程体系相适应、旨在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全力打造“创新能力强”的特色优势上创一流,形成强强联合、研究转化配套的“引领型”科技创新模式;在不断强化“院园环境美”的特色优势上创一流,努力把医院打造成为功能区划好、配套设施全、军事氛围浓、支撑能力强、生态环境美的现代化医院。
一系列有力措施,擂响了三医大新桥人推进转型发展的战鼓!
仅今年上半年,该院就取得了一系列让人振奋的成绩
先后邀请国内军内知名专家46人对医院43个学科进行全面评估,学科建设方向进一步凝练,全面推动研究型医院创建进程;面向院内、院外组织进行了科室领导公开聘任,新聘科室主任11名、副主任6名,并从院外引进3名拔尖人才担任科室主任、副主任,拥有了全校最多的拔尖人才群体。
顺利通过军队医院医疗安全检查、全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复审检查和军队医院第三类医疗技术评估检查,全军首个“医院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挂牌成立;获评全国医保管理先进单位和全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单位等。
由王卫东教授牵头申报的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超声科副主任刘政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仪器基础研究专项、肿瘤科朱波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实现了医院这两个项目“零”的突破;时隔11年,泌尿外科副主任李龙坤获得医院历史上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呼吸科范晔博士获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目前重庆最年轻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记者了解到,先进、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成为引领该院全面转型发展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