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微创效果立竿见影
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系一类功能神经性疾病,包括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及由第11对脑神经引起的痉挛性斜颈等。显微血管减压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特别是具有保留血管、神经功能等特性,已成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直切口,小骨窗,尽可能减少脑板、双极电凝的使用,利用分离脑池蛛网膜释放脑脊液,变化体位角度、调整显微镜景深及视角,从小脑塌陷的自然间隙进行手术操作,基本不暴露受压迫颅神经。
由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REZ)区及脑干表面细小穿支动脉较多,行程短、管径细、走行复杂,往往为脑干重要滋养血供来源,使推移责任血管和置入垫棉这些镜下操作难度和危险增加,尽量减少对受压迫颅神经的牵拉及细小脑干穿动脉的激惹,可达到真正微创手术治疗的目的。
与此同时增加较粗大责任血管、较复杂多分支压迫责任血管的颅底硬膜医用胶血管悬吊技术的应用,增加了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治愈率,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效降低了术后复发几率。科室初步总结216例面肌痉挛的病例,治愈率为87.04%,存在10.19%的延迟治愈率,总有效率为96.76%,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术中电生理监测提高手术疗效
随着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术中监测,可以提供患者有关颅神经功能的实时状态、神经电生理信号的动态变化情况,有利于术者结合术中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开重要的神经结构,规避手术风险,减少不必要的颅神经损伤,是评价和判断MVD(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减压效果的良好指标。术中监测面神经功能时电极置于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或上唇方肌上,监测三叉神经运动支时电极置于咀嚼肌上,监测副神经时电极置于斜方肌上。
科室常规进行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这种监测为特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特征性的电生理表现。也有国外学者进行术中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同时配合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以及国内学者进行术中异常肌反应(AMR)监测,配合以静脉及吸入为主的麻醉,除气管或喉罩插管外,无特殊情况术中不给予肌松剂维持,保证监测的有效性。通过术中电生理监测,大大提高了MVD手术的疗效。
部分患者术后血压得到很好控制
通过对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手术,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病例,如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或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病起始伴随高血压的病例进行MVD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同时血压得到很好的控制,基本达到正常水平,有些病人已经停服降压药;由第11对脑神经引起的痉挛性斜颈,我们采用了由椎动脉(较多见)或小脑后下动脉压迫副神经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外文献报道可以选择切开副神经以及上颈髓后根之间的吻合支,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对于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治疗也在探索中,同时通过MVD术可以解除患者顽固性眩晕及顽固性耳鸣,这些患者近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远期效果仍在密切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