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颈动脉狭窄对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显然已经达成共识,然而CEA(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CAS(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孰优孰劣,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到,血管外科医生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尽管一些研究结果证实CAS的结果不次于CEA,但更多的研究证实CEA更具优越性。从我国国情出发,CEA的花费更少,可以作为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刘昌伟教授在颈动脉狭窄手术或支架治疗方面颇有经验,他曾对两种技术进行过比较全面的评述:CEA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性验证,治疗结果肯定,是治疗有症状颈动脉狭窄和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治疗方法并非十全十美,仍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对于高危患者,CEA风险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探索,寻求一种更好的治疗措施。CAS作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热点。尽管目前国内外较多的医学中心已开展了这一技术,初步的结果证实CAS基本不次于CEA,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证实。
国外已有的几个前瞻性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刘昌伟教授认为,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临床操作者技术的平衡性以及入组患者的严格随机性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另外,某些医疗单位还处在学习曲线的初期,操作技术和治疗经验难免会有偏差,都会影响到整体的研究结果。与CEA相比,CAS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围绕支架植入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操作者的经验和学习曲线可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EA和CAS的临床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是经济花费上有显著性差异。
在两种治疗结果基本相同,但医疗花费却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应首选哪种治疗方法呢?刘昌伟教授认为,不必强调两种治疗方法哪个更好,因为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不同特点,有其适应证人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全面综合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如果抛开经济花费因素,两种技术在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方面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孰优孰劣,关键在于病人的状况和伴随的疾病情况以及医生的技术水平、积累的经验和对适应证的把握。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把CEA的手术绝对指征确定为:6个月内1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颈动脉狭窄度≥70%;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且颈动脉狭窄度≥70%。相对指征包括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有症状性狭窄50%~69%;无症状性狭窄<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不稳定。对于CEA手术高危患者,CAS是较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