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女性患者,因反复畏冷、高热在当地医院治疗10天,未见好转入我院。
体检:神清,精神疲乏,皮肤、黏膜无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闻及细湿性啰音。心率89次/分。WBC10.17G/L,N:84.5%;CRP:110.51mg/L。初步考虑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一边给予抗感染、退热经验性治疗,一边完善与发热相关的辅助检查。
患者症状未见改善,体温达39.2℃,呈弛张热;除了肝功能损害、双肺呈磨玻璃状改变、肝脾肿大外,余均阴性。上述三点似乎支持伤寒诊断,可多次作肥达氏反应、血培养均阴性。
再细问病史得知,患者发病前1个月在田间干农活时右颈部被蚊虫叮咬,叮咬处形成一圆形红色丘疹,不久形成水泡,破溃后中心部坏死,形成黑色痂皮。痂皮脱落后形成小溃疡。体检发现右颈部有一直径约1cm的圆形疤痕,周围有红晕,中央已形成底面为淡红色肉芽组织。进一步查外斐氏试验呈阳性,诊断为恙虫病。改用多西环素、莫西沙星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体会: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主要是由带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幼虫叮咬而感染。该病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0~14天),患者早期通常不会主动就诊,当出现发热等临床症状而就诊时,焦痂、溃疡等恙虫病特征性表现已基本消失。如果医生对恙虫病缺乏认识,会给诊断带来困难。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 钟荣荣 邱付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