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儿童白血病 化疗能取代骨髓移植吗?

2018-12-13 21:21:00浏览:6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新闻背景   作为治疗白血病的有效疗法之一,骨髓移植技术的应用与临床研究一直很活跃。但最近有声音指出,对于儿童白血病的治
新闻背景

  作为治疗白血病的有效疗法之一,骨髓移植技术的应用与临床研究一直很活跃。但最近有声音指出,对于儿童白血病的治疗,骨髓移植基本被否定;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导致约20%的患儿死亡。当真如此吗?学界的共识又是怎样的?本期《医学论坛》请专家解读——


  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亦可称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80%左右。儿童ALL的总体治愈率比较高,可达80%,个别发达国家儿童ALL已经取得92%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

  白血病精确的诊断分型是正确治疗的前提。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分型,即我们常说的MICM分型。该分型标准能更全面地反映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从而对疾病及预后作出更准确的评估,有利于治疗。

  化疗仍为首选治疗方法

  从目前全世界多个治疗白血病中心的研究看,化疗还是主要的有效治疗儿童白血病的手段,与成人相比,其化疗效果也更理想。临床观察表明,儿童对化学药物很敏感,对化疗药的耐受力比成人高,反应小,癌细胞容易杀灭;同时,儿童的组织再生能力也比成人强,如果注意联合化疗和规范用药,其预后很乐观。

  儿童白血病治疗总的原则是要坚持分层治疗,对不同危险级别的患儿施行不同强度的化疗方案,对低危患儿进行适度化疗,对高危患儿则选择强化疗乃至移植。

  近80%的ALL患儿是低危,高危患儿仅占20%。根据儿童ALL的不同危险程度,采用相应的化疗方案,并遵循早期连续强烈化疗的原则。儿童ALL的化疗包括:诱导缓解治疗、巩固治疗、髓外白血病治疗、早期强化治疗、维持治疗。

  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占小儿白血病的20%左右,疗效远不及儿童ALL。但近20余年,随着治疗策略和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化疗强度的增强、骨髓移植的开展,小儿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也不断提高,由原来的20%提高到目前的50%~60%,长期无病生存率也有了明显提升。

  骨髓移植也是一种选择

  与成人一样,除了化疗,儿童白血病患者也可以考虑骨髓移植,但对其适应证的把握要特别谨慎。这是因为,儿童患者的化疗效果要明显好于成人,因此最终需要骨髓移植者还不到20%。既然化疗能够解决问题,自然没有必要进行骨髓移植。至于剩下的一小部分对化疗不敏感的患儿以及高危患儿,骨髓移植仍然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临床数据显示,缓解期的白血病患儿进行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可达70%~80%,而难治复发患儿进行骨髓移植的成功率也在30%左右。

  美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对高危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如果高剂量化疗不理想,转而采用剂量更大的超高剂量化疗方案,其疗效与移植一样。但该结果是在临床试验中得出的,与临床实际是否吻合还有待证实。此外,化疗过程中的技术因素也必然会对疗效产生影响,相同的治疗方案在不同科室未必能达到相同预期。因此截至目前,骨髓移植在儿童白血病治疗中的地位还不能完全被化疗取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或许有一天,治疗儿童白血病不再需要骨髓移植,但一切还有待不断探索。

  综合因素影响最终疗效

  白血病患儿的总体治愈率在80%,那么剩余的20%为何会疗效不佳呢?

  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是疾病种类,ALL患儿的预后明显好于ANLL患儿。此外,年龄也是影响儿童ALL疗效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对治疗方案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诊断时≥10岁是公认的影响儿童ALL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年龄越大疗效越差。

  除了年龄外,早期治疗反应也是判断ALL患儿预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国外学者在体内和体外研究发现,早期治疗反应较差的白血病患者,对许多化疗药物易出现耐药。

  需要强调的是,儿童白血病要进行分层治疗,这样就可以避免“低危患儿治疗过度,高危患儿治疗不足”的问题。这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也是医生治疗技术和水平的体现。在患儿确诊之初,通过白细胞检测、染色体检查等,初筛确定其性质,这就好比疾病的“出身”;治疗开始后,要不断监测微小残留物,以观察疾病的“表现”。微小残留物,是指在白血病经诱导化疗获完全缓解后或经骨髓移植治疗后,体内仍残留有少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这些残存的细胞即成为白血病复发的根源。有的白血病“出身”好但“表现”不好;但有的“出身”不好但“表现”好。通常情况下,对于区分高危和低危,“表现”比“出身”更重要。通过动态观察化疗后的“表现”来指导用药方案的调整,就是个体化治疗。(本报记者王建影整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防治结核病短板依然突出

上一篇:

公众对丙肝正确认知率5年增长13倍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