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就有1人死亡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组织用以提示结核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结核病在当今人们的印象里是与饥饿、营养不良、过劳和居住卫生条件差等一系列贫困落后现象联系在一起,似乎已远离我们而去,很少有人对提到“肺结核”的字眼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事实是,在全球,每年结核病可夺去140万人的生命。
在我国,目前有500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每年有5万人死于结核病,相当于每10分钟就有1人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我国每年新发病人100万,年递降幅度为3%。在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仅次于印度排在第二位。结核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容易经空气中飞沫甚至气溶胶传播。一名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在一年里平均可以传染10~15人。新生儿接种的卡介苗不能预防成人患病。结核病患者的主体是青壮年,导致家庭和社会劳动力损失。中学生和大学生也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但往往被忽视。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对一起中学肺结核暴发疫情调查结果发现,在一个有77名初中生的班里,竟有37名学生同期患病。学习压力大、营养不足、缺乏锻炼、校舍条件差等是学生罹患肺结核的主要因素。
耐多药的初治患者增多
结核病可防可治。通过我国政府的推动和国际援助,国家免费提供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国在1990~2010年结核病死亡率降低了80%,患病率降低了一半。结核病治疗需要较长的疗程,一般结核病患者需要坚持每天服药6~8个月,不能间断,绝大多数都能治愈。但是,由于我国80%以上的肺结核病人在农村或是流动人口,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不如城镇居民和非流动人口,病人接受长期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差,往往治疗效果不好。
现有的几种抗结核药物已经使用了半个世纪以上,近年没有新研发的药物可用,如果治疗过程不规范,很容易出现耐药和耐多药的现象。
据卫生部2007~2008年组织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结果估计,我国每年新发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约12万,病例数居世界首位。迄今查出并接受规范治疗的仅数千例。由于多数耐多药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不断排出病菌传染他人,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如今,越来越多的初治患者在没有治疗之前就是耐多药状态。
从另一方面讲,没有一种疾病单靠抗病原药物就能被消灭。例如,针对梅毒钩端螺旋体早有特效、便宜的青霉素,但现在仅每天全国传染病报告的梅毒病例,以平均1600例左右排在乙肝、结核之后居第三位。再如,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广泛使用的特效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也不能起到消灭血吸虫病的作用。
治疗过程中患者大量流失
当前,在结核病防治的实施上,存在着早期发现和治疗管理两个薄弱、困难环节。首先,由于结核病发病隐匿和检测技术方法的局限,诊断发现病人主要依赖患者有了症状到医院就诊的被动发现方式。虽然通过体检拍X线片可以主动发现肺结核,但患者主体人群很少体检。这就需要研究如何确定高风险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主动发现工作。已使用了130多年的痰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的方法,目前仍在广泛使用,检出率低。而对发现耐多药结核,由于新型检测技术设备和检测成本高,目前还不普及,总体发现率低。其次,对于已经确诊的肺结核患者规范治疗管理脱失率高,特别是对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困难重重。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主要依赖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更困难,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由于疗程长达24个月,患者的规范治疗依从性更差,治疗过程中患者大量流失,只有少数能够坚持治疗。
鉴于结核病的危害严重,防治工作难度大,全社会都应关注结核病患者,关注结核病预防。我们不能带着数百万之众的结核病患者进入小康社会。国家和地方各级结核病防治队伍规模小,力量薄弱,经费缺乏,远远不能适应防治需求,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建立医防结合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切实有效的防治体系,减少新发结核病,减少耐多药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