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他再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和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3年来,他日复一日徜徉在无声无色的黑白影像中,探求真知、追根溯源,靠着自身坚毅的信念,不断刷新着一个又一个傲人的成绩。面对这些多年耕耘的收获,左长京却始终淡然谦逊,对于过往的坎坷和不顺,他也从来不多提一个字,他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给你开启另一扇窗。挫折一定是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
茫茫医海,穿梭黑白昼夜间
长海医院的PET-CT在患者间一向以高速度高效率闻名,每天早上七点,PET-CT准时开机。左长京便带领着核心团队和机器一起连轴转上一整天——读片、会诊、教学、科研,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又紧凑;晚上八点,机器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关闭“休息”,而左长京仍要继续打理科室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常常一埋头就到了11点。“我从事影像医学工作近20年,但是真正与核医学打交道,也不过5年光景。这半路结亲,自然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样近乎极限的工作状态下,左长京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0年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基金、市卫生系统新百人计划基金等……在他的带领下,长海医院的核医学科一举从几年前尚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辅助科室焕发新的光彩,逐步成长为如今PET-CT检查量位居全市前三、质量和品牌得到公认的领头羊。
忱忱热情,让黑白添上色彩
2006年,当时的核医学科可谓“三缺”学科:缺研究基金、缺科研成果、缺核医学人才,无论从规模还是接待病人数量上都和其它同类医院存在一定差距。左长京带领全科人员抓住设备更新的机遇,对机房布局及服务流程进行反复优化,医、技、护人员分批前往兄弟医院参观取经,新的PET-CT中心流程规范、环境优美、技术和服务水准起点高,一年多即完成一万例次检查,2011年科室270%的人均效益增长率位列全院第一。
此外,左长京还积极创造条件让全科所有医生技师都要积极“走出去”,多吸收先进技术理念;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多途径引进充实主系列人才队伍、加强研究生及年轻医生培养、重视设备更新、服务并联合临床优势学科开展临床及实验研究,拓展学科特色,使科室在医教研方面显著进步……这一系列举措,使学科在医教研方面有了快速的改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基金重点项目、SCI论文、军队医疗成果奖等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本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北美核医学年会(SNM)、全国核医学年会上,长海核医学科医生的大会发言受到同行注目,壁报交流在SNM会议上多次获奖或入围评选。医疗工作方面,主动联合临床学科开展新技术,临床科室服务满意度测评每次均大于95%,在医技科室中处于领先水平。
砺砺使命,撑起一片艳阳天
靠早期诊断,终究没能实实在在为病人解决癌痛问题,这作为医生的他不断说服自己拓宽领域,依靠核医学[u6]走上癌症治疗的道路,至少能给更多癌症病人的晚期生活提高质量。左长京在查阅文献、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寻求突破点,与肿瘤科、中西医结合科、普外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积极展开合作研究,潜心钻研CT微创介入治疗、CT引导下I125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恶性实体肿瘤,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多项CT引导下介入治疗新技术,为多个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凭借着对核医学事业的热爱,苦心钻研,在独特的领域中频频闪光。如今,左长京已经是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全军分子影像与核医学专科分会常委,上海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兼青年学组副组长,上海市核学会理事,《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委、《上海医学影像》常务编委上海市核医学质控中心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重光环之下,难能可贵的是左长京始终如一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淡然处事的心态,他将继续在这片一斧一凿刻苦打拼的领域,穿梭于黑与白的世界里探索真理的光芒。
(钱靓婕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