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髋关节置换须重视术后康复

2018-12-13 21:24:22浏览:10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轰动全国的哈尔滨“直角男孩”王某因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导致双侧髋关节强直,脊柱与下肢呈90°直角,不能直立行走,连睡觉时也无
轰动全国的哈尔滨“直角男孩”王某因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导致双侧髋关节强直,脊柱与下肢呈90°直角,不能直立行走,连睡觉时也无法躺下。今年2月他在社会捐助下进行了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4月份即来我院接受后续矫治。我们制定了运动疗法、推拿针灸、中药熏洗、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站立训练、平衡训练、行走训练、身体形态训练等整体康复计划。经过3个多月的康复矫正,现能独立行走,双膝关节活动度良好,双髋关节伸直受限缓解,双下肢肌力增强,驼背畸形明显纠正,肌张力良好,已于近期康复出院。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许多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强直等疾病患者解除了痛苦。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假体材料的改进,这一手术已相当成功,但很多做了髋关节置换术的人却并没有恢复“正常”,而仅是能站立或需要依赖拐杖行走,甚至有些人术后依然卧床,出现了“手术很成功,病人没康复”的情况。

  笔者认为,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要想恢复关节功能,术后须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否则就会出现关节强直、双下肢废用性肌萎缩等后遗症,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康复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三原则。患肢、健肢、上肢都要进行锻炼,并要做呼吸训练及心理咨询,使患者消除忧虑,增强生活信心。肌力训练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术后的肌力训练方法和开始时间应坚持渐进性,但要避免引起疼痛。通过康复可促进病人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降低术后并发症,使其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应在手术后立即展开。术后当晚在患肢下加垫,将患侧髋膝关节置于稍屈曲、外展位。鼓励病人踝关节主动屈伸,促进血液回流;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等长收缩练习;深呼吸练习。引流管拔出后经X片示假体位置无变化,即可开始髋、膝关节屈曲训练,可采用坐位,使髋关节被动渐进屈曲10°~90°,循序渐进。

  术后第4天可行髋关节伸直练习,做术侧髋关节主动伸直动作或髋下垫枕,充分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囊前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张练习和上肢肌力练习。其目的是恢复上肢力量,使病人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7天后开始健侧卧位的外展训练,注意外展不要超过60°、后伸不超过10°。为预防脱位,注意髋屈曲<90°,内收不超过中线,髋关节处于屈曲、内收、内旋位。

  研究表明,及早负重训练可降低深静脉栓塞、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早期渐进负重练习较术后6周开始负重者,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可降低19%。术后何时开始下地行走,受假体类型、固定方式、手术操作、髋关节软组织情况、病人体力等影响。一般骨水泥型假体患者可在术后第3~7天开始;生物型假体术后两周开始;术中有大粗隆截骨或术中植骨、股骨骨折的病人,应根据X线片推迟到术后至少两个月。应依据“不负重→少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顺序渐进负重练习,同时着手重心转移训练、立位平衡训练、床边体位转换训练,包括半坐→躺转换练习、坐→站转换练习、卧→站体位转换,以及在平行杠或四脚助行器内进行健腿支撑三点式步行、转体训练等。

  在术后第3周时,可继续步行训练,开始在平行杠内进行,然后过渡到依靠拐杖步行,还可以进行减重步行;继续加强患侧股四头肌渐进抗阻训练,不断增强患侧下肢的肌力;同时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借助一些辅助设备独立完成日常的穿裤、穿鞋袜、洗澡、移动、取物等,以减少其患髋的弯曲度数;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环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坐厕的高度,坐椅两边最好有扶手以方便病人坐立,让他们尽量睡硬板床,穿松紧鞋和宽松裤,以方便其完成相应动作。

  术后4周至3个月,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进而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衣晓峰  李  波整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武警总医院彭碧波受联合国人道主义机构表彰

上一篇:

西南医院获重庆市医院管理先进会员单位、优秀院长、优秀医院管理者殊荣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