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南苏丹9月3日电 通讯员李齐意、金汉波报道:他是解放军404医院神经外科的科主任,在带领科室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为了军人的使命放弃领导岗位踏上维和征程;他是博士后,维和医疗队学历最高的队员,却时时处处把自己当一名维和战士来对待;他是翻译组长,在对外交往中有礼有利有节,展现了友谊使者的良好形象。他就是济南军区联勤某分部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的博士后何黎民。笔者有幸与何黎民同为维和战友,在11个月的朝夕相处中,时常禁不住想拿起笨拙的笔记录下他的维和人生。
医疗工作勇挑重担
早在国内参加维和集训的时候,与何黎民来自同所医院的蔡岩护士长和白厚喜医生,就经常说何黎民博士是个医德高尚的好军医,对病人宁开一分钱的药也绝不开一毛钱。这种口碑让我们开始关注起了这个博士后军医。
来到维和任务区,虽然保障对象发生变化,已经不跟钱打交道了。可他视患者如亲人,对待每一名患者的那股认真劲还是让我们深有感受。
大年三十那天,医疗队收治了一名超过救治范围的精神障碍患者,队里决定立即启动后送。可我们刚到任务区才一周,找谁联系,送到哪里,怎样申请飞机……一连串问题摆在了面前,让大家一筹莫展。
何黎民英语好,多方打听联系后,第一个站出来向队长李大同请战。“队长,我去送吧,保证完成任务!”就这样在路途远、毫无经验的情况下,他和卫生员赵宁一起将精神障碍患者劝上飞机,顺利送到了朱巴联南苏团诊所。
3月29日19时,正是队里准备开饭时间。担任值班员的何黎民接到了基地医务官打来的电话:5名车祸伤员正在送往瓦乌的飞机上,请二级医院迅速到机场做好营救准备。队领导接到通知后,立即停止开饭。所有医护人员集合到医疗区进行相关准备。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何黎民工作照
何黎民作为先遣救护组组长,带着急救箱、担架、固定板等,装备整齐,迅速赶往机场。在直升机降落后,立即进入机舱对伤者进行分诊,将患者接回医院进行治疗。
二级医院病房里,一片忙碌场景。其中一名不到5岁的小女孩头皮有裂伤,鼻腔一直淌着积液,哭闹不止。何黎民根据经验判断,断定小女孩有颅底骨折。
他一边安慰哭闹不止的小女孩,一边给她实施清创缝合手术,并进行抗感染治疗。一直忙到凌晨两点多,待5名伤者得到妥善救治后,医护人员才想起来还没吃饭。换班后,值班人员劝何黎民回宿舍吃饭休息。他却匆匆吃了一碗泡面,坚持要守在病房照看小女孩和其他伤者。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看到何黎民正在逗小女孩玩耍,教她学说“你好”……
5名伤员出院后,联合国驻西加扎勒河州的警察协调官米歇尔·泰勒,专门给医疗队送来一封感谢信,表扬了中国医生过硬的素质和专业态度,其中自豪不言而喻。
对外交往不卑不亢
维和医疗队不同于其他任务分队,没有配备专职翻译人员,均由医护人员兼职担任。何黎民是兼职翻译组的组长。
4月份,南北苏丹在哈季利季油田发生武装斗争、南北苏丹战事一触即发时,何黎民和副队长邢华林一起及时将翻译的媒体监测报告汇总分析,进行形势研判,为队领导积极应对安全局势提供了指导。
UN城瓦乌基地各部门及出兵国人员说起中国维和医疗队,都知道何黎民,他们或称为“Doctor He”,或亲切称“Limin”。
工程处的查尔斯处长与何黎民是很好的朋友,可他们的友谊是在“斗争”与“磨合”中建立的,这还得从头说起。
医疗队到任务区后,面临着营房设施陈旧需修缮、高清远程会诊施工需建材、雨季来临前环境卫生需整治等多项难题。而南苏丹当地建材极其缺乏,工程材料申请难度非常大。
何黎民跑得最多的就是工程处,他从联合国内部网上找到了很多联合国应该为出兵国部队履行职责的文件,积极与他们进行协商。
“查尔斯先生,您好,今天有没有来材料?”他每天上午都会到工程处去一趟,跟踪材料进度……
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先后申请了波浪板、板房板、水泥以及钢筋、角铁、石沙等建材,使医疗队顺利完成了高清远程会诊站点基座施工、垃圾池和化粪池改造以及营区道路改造等工程,保证了会诊系统如期顺利开通,极大改善了营区环境卫生。
也因为这个,他和查尔斯成了朋友。每次查尔斯路过二级医院门口,都要过去找到他,亲切问候一声“黎民,你好吗”,然后聊上一会。
每逢队领导外出参加外事活动或重要工作组来队视察,都让何黎民担任同声翻译。他总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把队领导的意图阐述清楚。先后迎接了联南苏团司令摩西·奥比少将、副司令阿西特·米斯特瑞准将等领导来队视察,均能把医疗队出色的工作介绍给他们,受到高度评价。在参加苏人解敏感事务论坛、南苏丹第一批护士毕业典礼、肯尼亚授勋仪式、世界维和人员日等重要外事活动中,何黎民总能有礼有节地展开交流,展示了医疗队的形象。
医疗队和工程兵大队建新板房,一共有36个集装箱从国内海运过来,从集装箱启运那天开始,一直到肯尼亚蒙巴萨港清关,再到运到瓦乌营地,都由何黎民一手负责。
中间很多环节遇到困难。清关手续出了问题,何黎民跟承运商积极进行磋商,就合同内容讲清厉害关系,使所有集装箱顺利从港口启运。有三次,集装箱运到了瓦乌,遇到持枪的苏人解部队拦截索要钱物,何黎民带车赶到拦截的哨卡,耐心劝说,给他们讲清这是联合国出兵国部队的物资,使集装箱顺利到达,保证了板房如期开建。
工作之余,何黎民还是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在与肯尼亚、瓦乌基地机关、当地雇员进行足球比赛时,何黎民担任队里的守门员。虽然队员的球技相比这些从小就光着脚丫子踢球的非洲人来说稍逊一筹,但守门员的水平绝对超过他们。何黎民总能在球即将飞进球门的一瞬间将其扑出。对方球队人员直冲何黎民竖大拇指,用中国话喊道“牛”,惹来队员们一阵欢笑。
平时小事当大事干
一次聊天时,护士长郑伟说:“何博士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干。”对于这个总结,颇为赞同。何黎民的为人处事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每天早操后,大家还在洗漱整理内务时,他便已收拾妥当,来到菜地拔草、松土。直到开饭才回来。除雨天外,这便是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工作。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他所在的组菜地最整洁、长势最好。
分组打扫卫生,何黎民总把最难清理的卫生死角留给自己。饭堂的水池由于使用年数长经常堵塞。只见他蜷着身子钻到水池子下边,一点一点将管道中的腐烂食物抠出来。当大家过去帮忙时,他总是摆摆手说“太脏了,我来就行,你们就不要动手了!”,坚持把帮忙的队友赶走。
就餐时,他总喜欢吃剩饭剩菜。刚开始同桌队友很不理解问他:“有新鲜的干嘛非要吃剩饭呢?”他总是憨憨的回答道:“这些也没坏,浪费可惜了。”
记得刚来的时候,同桌的女队员旦慧文喜欢吃馒头的时候把外皮拔掉。一天,她刚拔完馒头皮,何黎民就伸手接过馒头皮。旦慧文纳闷地递给了他,没想到他接过来就吃掉了,边吃边说:“以后你把馒头皮给我吃就行,扔掉浪费!”时间长了,旦慧文和其她女队员便戒除了吃馒头扒皮的习惯。有时候,队友们担心他吃坏肚子,就在开饭前早早把剩饭剩菜给收拾了起来。
对此,队友有时也不解,何黎民家境很不错,出身医生世家,父母都是知名医学专家,他是家中老小,应该说自小没有受到过很艰辛的生活折磨。可他这种勤俭节约的品行却是同龄人难以企及的。不解归不解,时间长了,大家也便不自觉地受到一些感染,更加懂得节约。
说到严格要求,笔者不由得想起与何黎民一同外出执行任务途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由于肚子饿,司机递给我一包饼干,我扒开塑料袋便用手拿出一块饼干塞到嘴里,就在送到嘴里的一瞬间想:“不好,何博士肯定会教育我不讲卫生。”正想着,他就对我说:“我教你一个吃饼干的正确方法,撕开后用手捏住袋子两边把饼干送到嘴里,手不要碰到饼干……”边说边比划,还没等他说完,笔者就已经乐得差点把饼干喷出来。
严谨归严谨,他非常珍惜维和情谊。每次开饭,他都要扫描一圈同桌队员,看有谁没来吃饭,给留下满满一碗饭菜。遇上生病的队友站岗值班,他就主动过去要求替岗。
为了让队员休息,他坚持要求周日值班,一次也没有拉下。有时候,队领导要求换班让他休息,都被他坚决拒绝。这种“倔劲”甚至让领导觉得有些“上火”。
忙归忙,但何黎民每天不忘学习专业课和英语。每晚睡觉前,不管感到多么累,他总要坚持一个小时学习时间。同宿舍的张巍和蔡森告诉我们说,他这种习惯几乎一天也没间断过。
……
追求完美、任劳任怨、认真严谨、用心做事、遵章守纪……这些都是队员们谈到何黎民时对他的评价。“如果在古代,我想何博士应该可以称之为谦谦君子了吧!”队员旦慧文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