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吴为民以前,我已经在血液内科当了十几年的医生。
我第一次在病床上看到他,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他当时是印刷厂里的一名32岁的普通工人,因为全血细胞减少来就诊。他自以为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身上除了有一处针尖样大小的出血点外,没有特别的不适。骨髓穿刺做好了,他躺在床上问什么时候有结果。我说正式报告得等3天以后,我马上去实验室做个快速染色先看一下。
显微镜下他的骨髓告诉我,他患的是白血病,具体细分类型要等进一步的实验报告。
我按常规打电话找患者家属沟通。他的3个姐姐和姐夫很快就来了。我很纳闷吴为民的爱人为什么不来,他们说通知她也没用。平时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她从不做主,也不会做家务,只带着小孩。姐姐们一致同意把病情告诉吴为民本人,因为马上要化疗,他早晚会知道。
和吴为民的谈话比其他病人快,也比其他病人直接。这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和患者沟通最愉快的一次。至今,我对我们的谈话仍然记忆犹新。“我是不是再障?”“不是。”“是淋(淋巴细胞白血病)还是粒(粒细胞白血病)?”“是粒。”“是M几(粒细胞性白血病分型M1~M7)?”“M2。”“什么时候开始化疗?”“明天。”“和5床一样的方案?”“你已经做了很多功课?”“是的。我姐姐、姐夫一起来看我,我就知道情况不妙。我和病房里一半的病人、家属聊过天……”
遇上如此淡定的病人是我们医生的幸运。他治疗的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化疗一个疗程,便达到了最理想的治疗结果——完全缓解,血常规、骨髓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然而,从第二个疗程开始,他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像一团烂泥瘫软在床上,不停地呕吐、呻吟,仅仅3天白细胞就低到几百个,化疗无法继续进行。
他提出回家养养。一周后,他发高热到40摄氏度。我让他住院,他说先到门诊用点青霉素,如果3天没用再来住院。因为他经济困难,我答应了。这是他第一次指导我该如何给他看病。
白血病这个让人听着就毛骨悚然的病,对他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不化疗的时候他会笑着说:“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孩子还小,老婆又没用。我在一天,孩子有个爸,我就要为他们烧一天饭。一点不开玩笑,化疗完当天我就回家烧饭,一手扶在水池上,一手洗菜、炒菜……”
这样乐观而勇敢的病人,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接下来的3年里,每次化疗的方案都是我定,而剂量、疗程长短都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因为他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营养、输血、输血小板、打细胞刺激因子等辅助治疗无法进行,化疗什么时候结束完全取决于他的白细胞数及是否发热、出血。他说“好了”,我也就见好就收。个体化的治疗在他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3年后,他不再需要化疗,但需要复查,我们偶尔会见面。有一天,他高兴地跑来对我说,他生病已经有10年了。真没想到,日子过得这样快。我打心眼里为他高兴。回想起这10年,他真是不容易。我见证了他10年的抗病历程。其间的苦与痛、悲观与失望、挣扎与拼搏,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能有今天,是因为他的坚强与勇敢。家庭是他生存下去的唯一信念,他父母一直到死都不知道儿子有白血病。他虽然因病贫困,但没有过度奢望他人的帮助,他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长期生存。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多人是在恐惧中度日,而他要认真过好每一天。
一个人从出生就面临着死亡,如何在这人生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