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诊断治疗中,从来没有完全正确一说,甚至可以说门诊误诊本身就是寻找正确诊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临床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陷阱,比如先入为主的思维、不能真实反应病情的化验结果等。那么该如何识别并绕开这些陷阱呢?下面几个病例或许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些启发。
先入为主致以偏赅全
病例分享一:姚先生,男,60岁,外科教授,因疲乏无力、心悸气短1个月入院。有食肉过敏史,查体:轻度贫血貌,轻度肥胖,皮肤巩膜无黄疸。血常规:红细胞3.5×1012/L,血色素9.5g/L,分类无异常,小便和大便无异常,生化检查无异常。心电图:V1-V3 T波倒置,心脏超声探查无异常。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冠心病,给予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叶酸及对症治疗。但半个月后患者症状逐渐加重,血色素下降到7.5g/L。在70天的时段内间断反复输血3次共900ml,血色素从7.5g/L一路降至3.5g/L。从6月初(两个月)开始患者反复出现心绞痛,逐渐发展为前间壁心梗、左心衰竭乃至全心衰竭。
回顾这个病例,接诊医生因患者不能吃肉而判断为营养不良性贫血。但是患者查体营养良好,肥胖,皮下脂肪丰厚,与营养不良相悖。长达2个月,患者反复输血为什么营养不良性贫血不能纠正,反而越输越重?为什么不做骨穿?为什么有两次网织红细胞增高(15%~30%)却不重视?从两个月心绞痛—心梗—心衰,以后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心力衰竭上,强心、利尿、扩血管三大武器无效,其间还输过3次血,病情恶化,只是没有发生事故。
最终重新检查确定为慢性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omb实验显示阳性,遂改变治疗方案,换血加用强的松。仅仅两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症状全面改善,一周后出院。
化验结果带来的误导
病例分享二:赵先生,男,60岁,因胆囊炎、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术加T形管胆道引流。术后疼痛缓解,无黄疸,但T形管引流持续1个月,病人体重减轻30公斤,每天上消化道液丢失3000~4000ml。1998年2月初,患者因血压下降,血钾7mmol/L,以高钾由干部病房转入我科。
考虑患者为低血容量休克,给予足量6000ml,血压逐渐回升到120/70mmHg。行血气分析:碱中毒、低血钾(2.0mmol/L),诊断明确为低容量性休克、肾前性肾功衰竭、严重的细胞内低钾。急诊透析1次后,大剂量静脉补钾,血气分析监测。第1天静脉补钾80g,第2~5天每天静脉补钾60g,病人方脱离险境。
上消化道液是酸性液体,含有很多钾离子,大量丢失上消化道液会造成碱中毒和低钾。所以仔细询问病史不难判断出该病人肯定是严重低钾。由于血钾低,原本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就会顺着浓度梯度由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造成假性高血钾。结合病史及心电图(对低钾或高钾还是很敏感的)我们没有被表象所迷惑,而是采取了正确措施,挽救了病人。
这个病例的成功救治,再次验证了林巧稚大师的话:临床医师一定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单纯的或仅仅依赖于检验报告,做医生是很危险的。
化验及辅助检查的仪器设备本身不一定很稳定、很完善,医技人员的临床知识不一定很充分,对技术的认识和掌握不一定很准确,以及病人当时的状态有变,这些都可以造成系统误差,成为我们诊断的陷阱。我们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正确应用新技术。
临床决策应遵循基本原则
有人说在外科救治中,一个成功的手术决策占75%,技巧占25%。在内科诊治中,临床决策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掌握临床决策的基本原则并认真遵循,对临床医生有很大帮助。具体而言,需要大量的事实和证据,周密的设计和方案,审慎的实施和操作,灵活的应急和应变,全面的考量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