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题:医学泰斗的闪光人生——记北京军区总医院著名骨科专家胥少汀
陈辉、杨庆民、冯飞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每周三9时,准时出现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骨科病房,查房会诊,商讨解决患者的疑难杂症。
他就是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原主任、91岁高龄的胥少汀。
服役63年,从医71年,80岁仍坚持手术,91岁还查房会诊,胥少汀把闪光的人生献给了军队、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患者。
生死战场,他是最可爱的人
1950年11月16日,作为华北军区手术队手术组组长的胥少汀,带领30名手术队员成为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军医。在朝鲜战场的半年时间里,胥少汀带领战友们经受住了一次次的生死考验,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抢救了大量伤员。
通过战场救护,他总结出了骨不连、骨缺损和关节战伤感染处理、四肢骨髓炎的治疗等多种方法,为治疗战伤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朝鲜战场归来,胥少汀深有感触地说:“战时,哪里有硝烟,哪里就是人民军医的岗位;平时,哪里有灾情,哪里就应该有白衣战士的身影。”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特大地震,胥少汀当日随医疗队紧急赶赴重灾区隆尧县,3天内收治骨折伤病员200多人。连续通宵达旦工作,让他体力不支晕倒在手术台旁。
1976年7月26日,唐山发生大地震。胥少汀随医疗队深入多地医院巡回治疗唐山地震的转运伤员,连续奋战3个月,救治骨盆和脊柱骨折伤员674人,诊治伤病员1000多人。根据这次抗震医疗救治,他率先在国内总结出“地震脊髓损伤”“地震骨盆骨折的分型及治疗”和“挤压综合征”等地震伤的救治经验。
1998年,77岁的胥少汀退居二线,担任医院专家组成员。每当遇到重大军事行动和抢险救灾,他虽然不能亲自上阵,但仍然心系救灾一线,把自己几十年总结出的战场救护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开赴灾区抗震救灾。临行前,胥少汀从地震骨折伤员的正确救治、自制器材、野外手术到心理服务等方面,向队员们作了专项培训。参加抗震医疗队的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孙天胜感慨地说:“正是有了胥老的殷切嘱咐,为我们到灾区开展紧急救治提供了经验,避免多走弯路,成功救治了很多伤员。”
攻坚克难,他是最无畏的人
这是一名因车祸导致脊髓马尾神经断裂的年轻军官,大小便失禁,双下肢瘫痪,丧失自我生存能力。
面对年轻军官渴望的眼神,胥少汀的心被刺痛了,决心挑战这一骨科的世界难题。
修复72条马尾神经谈何容易!每条马尾神经细若游丝,显微镜下,胥少汀额头上的汗珠渗透了手术帽,经过3个多小时的精心修复,他创造的用细尼龙线吻合马尾神经的方法获得了成功。
渐渐地,年轻军官排尿功能、双腿肌肉逐渐恢复,术后10个月可以借助拐棍直立行走。
之后,胥少汀经过10多年的跟踪随访,发表了《马尾神经断裂修复研究》论文,在国际骨科界引起强烈反响。借助这一成果,他又连续治疗了7例马尾神经断裂病人,开创了这一领域的治愈先河。目前,他带领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已做了马尾神经修复术11例,居世界前列。
早期,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常常要切除髌骨,且用石膏固定时间较长,妨碍膝屈功能恢复。胥少汀经过反复实验,无需切除髌骨的“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终于问世,术后1周即可下地行走,6周即可痊愈。直至今日,这一方法仍在骨科界沿用。
胥少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重点从事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对脊髓损伤这一全球性医疗棘手术问题,从药物治疗、低温灌注、横断性脊髓的修复、各种减压固定手术及膀胱功能重建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对指导骨科医生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初,治疗脊髓火器伤还没有效办法,世界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胥少汀决定在动物身上“打主意”。隆冬时节,他和同事们来到某部训练场,学习瞄准、射击。近半年时间,他基本上在训练场上和猪打交道:捆猪、抬猪、麻醉猪、射击猪、给猪做手术,最终研究出《脊髓枪伤炸伤的损伤机理、病理及分型》。这项成果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推动脊髓火器伤的治疗发挥了巨大作用。
胥少汀始终瞄准前沿搞科研,1946年从事医务工作、1949年参军以来,他主编的《实用骨科学》和《脊髓损伤的基础与临床》专著已经4次再版,累计发行10余万册,被列为全国骨科医生的必备工具书;他先后担任国际脊髓委员会资深委员、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和北京市科技二等奖13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享受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军队骨科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为骨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救死扶伤,他是最可敬的人
1994年11月15日,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门诊,山东农民杨占军向胥少汀哀求:“救救我女儿吧!”
3个月前,杨占军13岁的女儿杨晓霞因右手拇指一个小黑点被挑破,引发感染,导致双手红肿溃烂,不断向手臂溃烂延伸。由村卫生所、乡医院、县医院到省城医院,他花光了所有积蓄,但女儿的病情仍然无法得到控制。
这种奇怪的病,胥少汀从医50多年,从未见过。他顶着风险,破例收下了杨晓霞。
胥少汀对杨晓霞的治疗不抛弃、不放弃,千方百计与27所军地医院、科研所、医学情报所进行联系,70多位中西医知名专家参加会诊,最后胥少汀根据会诊意见,制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施治后,杨晓霞的感染得到控制,经两次植皮,溃烂部位全部愈合,完全康复。
最后查明,杨晓霞的怪病是世界首例,由13种细菌引发,其中8种是人体少见、3种是没有命名的细菌,她的病最终被命名为“多细菌协同性坏疽”。2005年,杨晓霞病因查清被列为“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
如今的杨晓霞已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就职于北京康复研究中心。
71年的从医生涯,胥少汀从未离开过临床。在他眼里,患者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无论将军还是士兵,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他都同等对待。
2004年,天津蓟县一个小伙子右腿胫骨骨折,同时引发并发症,导致神经血管坏死。小伙子辗转多家大医院,医生的建议都是截肢。找到胥少汀时,他绝望地说:“那么多医院都给我的腿判了‘死刑’,实在不行就截掉吧。”
截腿很容易,保腿有风险,其中的利害关系胥少汀比谁都清楚。他反复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先后对其进行了4次手术,终于保住了患者的右腿。
“我把知识和经验一代一代往下传,那就等于延续了我的生命。”胥少汀将自己一生的骨科经验和财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曾带教过的30多名医生和研究生都已成长为学科或专业带头人。他还捐款在医院建立了“胥少汀人才培养基金”用于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