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刚尔
有一种责任,让他们冲锋在前;有一种使命,让他们争分夺秒;有一种信念,让他们永不放弃;有一种希望,让他们点燃生命…… 在首都北京航天桥西侧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有这样一群医护人员:他们接诊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快一分则生,慢一分则死,每天与时间赛跑,与死神鏖战,救治水平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他们24小时守护患者,用仁心仁术关爱生命, 把看似冰冷的世界变成温馨的“生命驿站”; 他们秉持“时间就是生命”的服务宗旨 跟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把患者的生命高举过头顶,官兵记载了他们拯救生命的决心,百姓见证了他们心系苍生的大爱。他们就是该院急救部55名医护人员,数年如一日,凭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从生死线上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被誉为生命救护的“医疗尖兵”和急救战线的“领跑者”。
打造一流救治体系
隆冬时季,万物沉睡。12月16日,“首都地区军队急救中心成立20周年”暨“第四届军队应急救治新进展研讨会”在该院急救部隆重举行。驻京部队及各军医大学急诊科、各军区总医院、全国及首都地区地方各大医院急诊科共300多名代表出席了庆典活动及研讨班学术交流,16位专家教授围绕急诊救治等方面作了学术辅导报告,为现代化军事卫勤应急救治能力提升和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水平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谈及当时的发展,现任急救部主任赵晓东意味深长地说:“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1992年,对医院和急救部来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为适应军队新时期卫生战备工作的需要,加强首都地区军队急症救治工作,经总后勤部卫生部的研究决定,在该院建立“首都北京军队急救中心”。当时,面临空间狭窄、设备短缺、人才技术薄弱等“瓶颈”、“棘手”问题。目睹新问题,新上任的科主任赵晓东立足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医院党委政策扶持,输送人才,不断练就“硬功”,提升“内力”。经过近20年的创新发展,软、硬件设施得到改善,抢救室急救设备齐全先进,配有心电监护仪 除颤仪 心脏起搏器 心肺复苏机、呼吸机、全自动洗胃机、心梗仪、心电图机等仪器设备 可同时对各种危重病人实施紧急抢救。同时建立了覆盖整个区域急救网络,形成了院前救治、院内急诊、急诊监护、急诊病房于一体的综合性急诊救治规模,急救中心还引进了现代化抢救设施和技术。监护型救护车、先进的医疗设备及GPS计算机指挥调度系统先后投入使用,电子地图与电话呼叫定位、救护车移动卫星定位相结合,不仅可准确定位急救现场的位置,还能在发生大型事故时对车辆的现场调派、现场抢救进行指挥和协调,形成了集急救医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保障规模体系,全面实现在可控化过程中进行现场急救和分类后送,为国家和军队举办的大型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应急医疗保障。
坚持临床科研并重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临床实践为科研提供平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大化。近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急救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全面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他们紧紧围绕技术不断创新,破解医学难题,在心肺脑复苏、救治多发伤、失血性休克、心脑血管急症、各类急性中毒、毒蛇及动物咬伤近10个专业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国内较早开展经皮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急诊经颈内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术、骨髓腔置管输液术、急诊溶栓治疗等多项急救技术,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科室还开设创伤、心脑血管和妇科急危重症的急救绿色通道,特别在多发伤和危重症患者急诊诊断和治疗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既抓医疗服务,又抓科研技术,还抓人才培养,是急救部推进发展的“亮点”,针对纸写病历易出现漏洞,他们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手写板电子病历、率先使用“A派电子查房”系统,随时随地都能对患者病情进行调取、查看,并与军地各急救部实现了远程会诊系统,为病人的及时诊治节省了时间。并承担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军队科研课题,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三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及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科室连续三年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0名人员被解放军总医院评为教学先进个人、技术能手。
提升危重救治能力
危难时刻显身手,关键时刻救得好。作为首都地区军队急救中心,急救部长年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平、战时军队医院保障以及国内重大地震、水灾、火灾救援等任务。一次,4名遭遇车货致伤的外地患者被送到急救部,病人由于创伤严重、失血过多、疼痛剧烈,都有程度不同的休克表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鲜血淋漓。医护人员立即为患者加压包扎创面、紧急止血止痛、建立静脉通路。但由于事发突然,伤者及陪同人员均未带现金,给进一步救治工作带来困难。情况紧急、刻不容缓!科主任赵晓东毫不犹豫地说:“先救人,钱再补”,为4名患者急诊手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急诊科工作的人员,长期都处于高负荷工作,副主任苏琴这样说。一天晚上,花园桥派出所来电,天桥下面行人晕倒,正在值班的秦宇红医生接到出诊信息后,马上给急诊科人员吩咐,做好一切准备。一分钟后,急救车迅速出发赶往事发地,只见倒在地上的人员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救人要紧,不管三七二十一,几名医护人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患者拉到急救部,伤口包扎、静脉输液……,医护人员冷静处理,经过详细检查后发现,患者晕倒瞬间,头部撞在人行阶梯一角,失去知觉,急诊科医生立即邀请相关科室会诊,必须手术,清除存留在脑部中的污血,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北京患者转危为安。着眼和平时期,把服务官兵、爱护人民放在首位,着眼未来军事卫勤战争的变化,把处置突发事件和提升应急救治水平摆在首位。这些年,科室紧紧围绕提高核心卫勤能力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从应对突发事件的抢救和战地救护的特点入手,狠抓医疗应急保障,他们每年都要抽调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野战卫勤演练,将医护人员推到一线练指挥、练技术、练保障、练作风,加大对体能、技能、智能的训练,特别是对突发群体事件的现场检伤分类、组织、急救、应急卫勤保障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年9月,该院在北京开展的伤员接运、分类输送、帐篷搭建等7个野战演练比武科目,急救部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20年来,他们先后执行了抗击非典、奥运医疗保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两会”保障等40多起急难险重任务,为各种活动的医疗保障撑起了一片“安全网”。
营造温暖救治环境
人生充满了变幻莫测的际遇,在各种灾难事故和病情面前,生命脆弱得令人无奈,而面对突发事故和病患,急救部白衣天使的坚持更令人动容。“给官兵一个真正的家,来院放心,住的舒心,确保为兵服务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嘴边上。”这是该院急救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心声。急诊室和留察室是急诊科的重地,由于每天来诊的病人数量多、流动性大、病情各异、人员构成复杂,在服务与管理上一直都是难点,他们在重要区域设立了“为兵服务站”和“军人优先”的标识,对前来的官兵优先诊治,切实把官兵冷暖放在心坎上。今年9月,总装某部战士小杨在训练中意外摔伤,送来急诊部后,正值病人的高峰期,整个急诊室床位已满,科主任赵晓东得知后,立即将午休房腾出一间供小杨专用,得知小杨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赵主任一有空就来到他床前与小杨谈心,并给他买来各种书籍,经过一段时间交流接触,小杨不光积极配合治疗,还与关心他的医护人员成了好朋友。出院时,为照顾他的科主任赵晓东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让官兵感到温暖,让百姓享受服务。同时急救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品牌,打造了全新的服务模式——即以“温馨服务台”为服务形式,以“家庭式服务”为实质内涵的服务模式。对医护人员个人仪表、语言规范、服务行为、服务项目标准等进行了严格要求,并推出“温馨十点”服务的全新理念——即微笑多一点、仪表美一点、说话轻一点、观察细一点、操作柔一点、爱心浓一点、照顾全一点、要求严一点、效率高一点、服务诚一点。在刚刚进行的全军医院等级评审中,他们的为兵服务得了满分。近年来,急救部在做好为兵服务工作的同时,利用节假日主动为百姓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树立社会大急救的概念,普及急救知识,传授急救技能,建立群众性的急救网络,并在驻地社区、特殊行业和学校先后开展了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了信息交流、网络资源共享,为各类危重症患者的应急救治提供了“生命的绿色通道”。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二十年,心血与汗水交融。在急救部这个群体里,所有人没有春晚、没有团聚、没有年夜饭,除夕夜的急诊科仍有白衣天使忙碌的身影,哪里有生命的呼唤,哪里就有急救部白衣天使永不停歇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