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先天性耳聋筛查走到出生前

2018-12-13 21:37:08浏览:40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本文作者是一位留美博士,在美国从事遗传性耳聋研究长达11年,获2009年度美国人类遗传学会C.W.Cotterman青年科学家杰出遗传

  本文作者是一位留美博士,在美国从事遗传性耳聋研究长达11年,获2009年度美国人类遗传学会C.W. Cotterman青年科学家杰出遗传学贡献奖。2009年归国,把高科技应用于临床,在上海市率先开展耳聋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近年来为逾4000名先天性耳聋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了耳聋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及婚育指导。



  在一部分人群中,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被遗传到下一代,当这些基因和听觉功能密切相关时,其基因突变就产生了遗传性耳聋。耳聋患者中近一半以上为遗传性耳聋,可影响到千分之一以上的新生儿。此外,药物性耳聋等后天性耳聋疾病也与遗传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耳聋的四种遗传方式 

  遗传性耳聋主要有隐性、显性、伴性染色体遗传和线粒体母系遗传四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方式,约占遗传性耳聋的80%。这种遗传方式的特点是父母双方可以都听力正常,但分别携带单个隐性基因突变(携带者)。在他们的后代子女中,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通过遗传获得父母方所携带的两个基因突变,则极有可能因此产生遗传性耳聋。在我国, 60%以上的遗传性耳聋患者是由GJB2或SLC26A4基因突变造成的,而这两个常见耳聋基因的绝大部分突变都是以隐性方式遗传的。一般来说,以隐性方式遗传的耳聋患者往往在出生时即有听力障碍,且听力损失情况比较严重,多为重度、极重度耳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约占遗传性耳聋的15%左右。与隐性遗传性耳聋相反,显性遗传性耳聋的特点是患者只要携带单个显性基因突变就可以导致耳聋,患者父母中的一方及更上一代祖辈中也往往有耳聋患者,家族病史比较明显。显性遗传的耳聋多数听力损失程度较轻,往往出生时听力状况尚可,但在后期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恶化。

  伴性染色体遗传和线粒体母系遗传的比例相对较低,只占遗传性耳聋的2%~3%。但和其他国家与人种相比,线粒体基因突变A1555G在中国人群中相对更为普遍。此突变可导致患者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很容易导致药物性耳聋。因此具有线粒体基因A1555G突变的人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一点对于刚刚出生,较易受到疾病感染而经常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新生儿来说尤其重要。

  基因诊断惠及三类人群

  目前在上海新华医院开展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服务中,以上提到的GJB2、SLC26A4和线粒体基因突变都在检测项目之内。耳聋基因诊断有助于了解病人及其家属所携带遗传突变的类型和构成,对以下三种人群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类是具有家族性耳聋病史,又面临婚育抉择的遗传性耳聋病人或其亲属。我们推荐以上人群在正式生育或结婚前,可考虑做一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检查,以减小后代中出现遗传性耳聋的可能。如果一旦检查结果证明双方携带可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突变,我们可进一步为您提供产前诊断的服务,通过胎儿选择的方法降低出生缺陷的几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耳聋基因诊断可有效地把聋病防治的时间提前到产前甚至婚前或恋前,从而有望为社会、家庭和个人减轻遗传性耳聋所带来痛苦和负担。

  第二类是具有遗传性耳聋家族史背景的新生儿。在相当比例的遗传性耳聋病人中,听力损失可能呈迟发性、渐行性或突发性发展,这些听力障碍在幼儿言语期之前不易被发现,如被忽视则可能造成幼儿言语功能的发育迟缓或障碍,严重时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和表达。基因诊断可作为听力筛查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帮助确诊或预测这些潜在的早期听力障碍,从而保证这部分新生儿聋而不哑。

  第三类是携带线粒体基因A1555G突变,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的药物性耳聋患者。如果母亲或母系家属中有药物性耳聋的病史,我们建议这类人群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检测,如发现可致聋的突变,应该尽量避免与药物性耳聋可能相关的一系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



  新青年 新思维 青年版每周三与您见面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巧解“心结”

上一篇:

济南军区总医院28名机关科室领导述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